帝舜故里,商汤之都,山西省运城市垣曲县位于黄河金三角地区,东跨王屋,西拒太行,南望黄河,北依中条。当乡村迎来新建设,当农民搬进新县城,垣曲县的土地不仅没有失去旧日的生机,反而在脱贫攻坚的建设中,在共奔小康的浪潮中,焕发了新的活力。
种植加采摘 各色大棚建起新生活
左家湾村位于垣曲县北部,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79户437人。脱贫致富,产业先行。左家湾村成立众之源合作社,引进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200亩,建设香菇、采摘大棚47个。
2016年,左家湾村与垣曲县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在村里建起23个菌菇大棚,带动贫户劳动力就业50人。郑小叶就是其中之一。
据郑小叶介绍,在大棚里务工一天有60元的收入,此外,由于大棚建设时政府投资50万,因此每年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还会拿出4万元交给村里,作为贫困户的分红。对于这些收入,郑小叶连连夸赞道:“这政策好着呢。”
娟娟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席娟娟介绍道,村民申请5万元贴息贷款后可以直接入股到合租社,每年有4400元分红;也可以选择承包合作社的大棚自己种植,每个菌棒5元,贫困户购买则是4.5元;此外还可以选择在合作社务工,每天有70-120不等的收入。
李明涛则是承包了由村上成立的众之源合作社所建设的大棚。
图为李明涛在火龙果大棚外。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梁木摄
出生于1993年的李明涛就是左家湾村人,2017年选择回乡,经过村选举,成为左家湾村支部组织委员。作为村委成员,又是返乡大学生,他带头参与到村里产业发展中,以6000元一亩的价格承包了近3亩大棚,种植火龙果,发展采摘经济。
“前两年是实验阶段,品种不合适,还要育种。去年种植见了成效,一年下来有7万元左右的纯利润。”见到李明涛的大棚发展的好,村里有村民也动了心,提出想和他一起发展大棚,共同发家致富。“我打算再发展10个大棚,有想合伙一起干的我都愿意带着他们一起,顾虑多、没本钱的也可以来棚里务工。”李明涛告诉记者,目前他的火龙果大棚里长期务工人员有两人,每个月有2100元的工资,在用工忙的时节,还会再雇佣一些村民,每天也有70元的收入。
2018年,左家湾村整村脱贫摘帽,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838元。
勤劳能致富 从贫困户到致富带头人
左家湾村的郝永红则是利用自家的老房子,自发建设起菌菇种植大棚。
图为郝永红在自己家里的蘑菇大棚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梁木摄
2011年,郝永红被诊出心脏病,四处筹措手术费和医药费,自此家里欠下7万元的债务。“生了这病,到外面打工人家都不要,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念书,就靠家里4亩地种点农作物,挣得少,连孩子上学都供不起。”郝永红回忆道。
2017年,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郝永红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申请了5万元小额贴息贷款,在家里老房子的基础上,建起3个大棚,发展蘑菇产业。
“我都是买了原料回来,自己制作菌棒,这个产业短平快,一个月就见了效益。”郝永红告诉记者,“扶贫办介绍我去三门峡学技术,还帮我联系了饭馆收购蘑菇。现在我天天都要去市场送货,还要去给饭馆送货。”
图为左家湾村村民在郝永红的大棚内务工,制作菌棒,一天有七八十元的收入。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梁木摄
左家湾村每个月18日会组织消费扶贫日活动,郝永红在这一天将蘑菇拉去展位,一天就能卖五六百斤,有2000多元的收入。郝永红高兴地说道:“有时候我的蘑菇都不够卖,先保证供应了饭馆,市场都不一定供的上。”
2018年,郝永红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目前,他已经发展了20000个菌棒,一年的纯收入可以达到8万元。他自己规划着,今年年底就能把之前的欠债全部还清了。
离乡不离土 县城新小区里的种植大户
垣曲县面对辖区97.2%都是山地丘陵,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现状,将易地扶贫搬迁与推进城镇化进程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引导贫困群众向县城聚集,易地搬迁2955户9190人,其中7625人集中安置,涉及深度贫困整自然村搬迁133个,全县共建设13个安置点。
晋海花园小区共安置650户2352人,搬迁群众来自10个乡镇95个村。2018年搬迁到这里的芦云,如今既是晋海花园业委会成员,还是他曾经在的古垛村村委副主任,更是古垛村的一名种植大户。
图为芦云在晋海花园新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梁木摄
据芦云自己回忆,2013年以前,他家可以算的上是全村最穷的一户人家:“本来家里底子就薄,还有两个生病的老人,全靠9亩多地的粮食生活,那时候太困难,粮食都不够吃。”
穷则思变,芦云自己笑着说道:“扶贫先扶志,思想转变很重要。”2013年芦云开始在村委帮忙,次年被选举为村委副主任,这让他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村委就要以身作则,起好带头作用。”
转机发生在2015年,芦云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申请到10万元贴息贷款,买了第一台拖拉机,这让他自此走上一条种植大户的致富路。
芦云介绍起他一路走来的历程:“最开始就是帮村民种庄稼,做农业机械服务。后来村里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很多家剩下老人和小孩,土地没办法种,我就想到了双赢的好办法,我来帮他们种地,他们付给我报酬,或者我直接把他们的土地承包下来,付给他们承包费。他们随时回村来,我随时都可以把土地还回去,让他们出得去也回得来。”
就这样,芦云的种植规模越来越大,又陆续购买了第二台拖拉机、收割机等机械以及一系列农具。如今,芦云种植的面积已经达到近80亩,一年的净收入有12万左右。
住在县城里,芦云基本上每个星期都要回一次古垛村,新居和旧居的直线距离有17公里,但他乐在其中:“住在城里,不管是居住环境,还是孩子上学、就医,都方便了很多。村里也有很多事,经常要回去,我还买了一辆小汽车。”作为晋海花园业委会成员、古垛村副主任,芦云笑着说道,“没有一天是不忙的。”
在晋海花园,芦云不是个例。小区按照“巩固旧村产业、扶持就业创业、菜单式选择、保姆式服务”的工作思路,通过土地流转、大户经营、合作社代管等模式,巩固产业收益,居民从事特色种养殖的搬迁户109人,月均收入达到2300元,旧村产业全面得到巩固提升;全县36家合作社种植30万亩核桃,晋海花园搬迁户参与度达到79%,年均增收2000元以。
农业产业化,产业规模化,垣曲县正用一座座大棚搭建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生活,用一片片土地留下农民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恒久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