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拥堵是城市“顽疾”,避免这样的问题,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在完善路网布局的同时,也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最近,不少南京市民发现,一些原本上下班的路容易堵的路变得通畅了,这是怎么来的呢?
【定淮门大街:绿化带变车道打通“路梗阻”】
早上8点钟,记者来到南京江东北路和定淮门大街的交叉路口,这是一条连接南京江南和江北的重要通道,过去也是让市民非常头疼的一个堵点。今年6月份,南京市建委和交管部门联合对这个路口,进行了微改造。
南京新厦市政建设项目管理公司项目负责人陈文林介绍,该堵点起始点是从江东北路到漓江路,全长210米。改造段是把中间120米的中分带拿掉,增加了一个直行车道。因为交通流量比较大,只能采取晚上施工,仅用了4天时间就完成了本次改造。
取消绿化中分带,增加了一条由西向东进城的直行道。这样的微调,效果明显。市民陈先生告诉记者,过去早晚高峰的时候要等好几个红绿灯,现在只要等一会儿就可以了,还是比较通畅的。
南京交警五大队副大队长李兴海介绍,通行量增加了50%,周边路网早高峰的拥堵情况也得到了很大的缓解。
【花神庙枢纽匝道:过去排队3公里 现在一路畅行】
随后,记者又来到了南京花神庙枢纽,这里的一处匝道是南京长江二桥、机场高速以及主城方向过来的三股车流汇合的地方,因此形成了一个瓶颈,成为不少开车人头疼的堵点。
过去,南京花神庙互通枢纽早晚高峰积压的车流能排队长达近3公里。今年5月份,南京交管和建设部门组织优化交通方案,包括压缩侧分带、取消匝道应急车道等,仅用20天,就完成了堵点改造。
南京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项目负责人倪俊介绍,把本来的侧分带从5.25米压缩到了1.5米,增加了一股行车道,同时通过重新施划标线的方式增加了2股车道,把本来现场的2股车道增加到了5股车道,彻底改变了现场拥堵的现象。
【一路一策 因地制宜 以“绣花功夫”精准治堵】
2018年,南京正式开展交通拥堵治理三年行动计划,采取“一路一策、因地制宜”的原则,改造小微堵点。有的重新分配车道,有的调整掉头车道位置,还有的打通未贯通道路,改善非机动车、行人使用空间和效率等。道路交通“微创手术”实施两年来,南京已经完成了52个小微堵点改造。在每个堵点改造的过程中,管部门对收集来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建模,对改造方案反复推算,进行科学研判,最终选出既节约工程体量,又能取得明显治堵效果的方案,再会同建设部门一起实施。
南京交警四大队民警陈尔玉介绍,江东东路与应天大街交叉口早高峰左转调头通行量提升了15.9%,晚高峰车辆缓行排队现象基本上消除。
南京市公安交管局秩序大队副大队长殷秋敏介绍,南京河西金鹰和江东路的路口经常会交通拥堵,从交通模型里面能发现,主要是受到掉头的影响。所以我们把掉头往后移,把瓶颈打通。2021年,我们也初步排了有20多个点,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使交通组织更符合群众出行的需求,让城市更加畅通。
改造“小堵点” 折射“大民生”
“小微堵点”的改造,让大家感受到的是畅行的交通,但其背后,是科学规划、精细施工等一系列普通百姓可能无法看见的努力。对于城市而言,“小微堵点”改造就像一场场“微创手术”,打通了畅行的“经络”。而对于老百姓来说,实实在在的舒适出行体验,让他们感受到的是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幸福感。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黎明 魏玉卿 编辑/胡超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