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拂过,芦花飘荡。一簇簇芦苇在阳光的照射下闪耀着光芒。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资源管理与保护科陈国远拿出望远镜,调好角度,远处的水塘里一群水鸟或蜷缩休息,或在水面嬉戏,一举一动清晰可见。
“全球极危物种勺嘴鹬,每年迁徙都会经过盐城保护区,发现的数量从前几年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200只左右,表明湿地保护发挥了作用。”陈国远兴奋地说。
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不遗余力地保护生态环境,让这里成了候鸟越冬的天堂。
回眸承上启下的“十三五”,盐城珍禽保护区认真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践行“两海两绿”发展路径,以新理念引领发展、以新思路铸就辉煌,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征途中,交上了一份有热情、有担当、有作为的时代答卷。
5年来,先后获得市委、市政府“申遗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自然教育学校(基地)”“中国沿海湿地保护网络湿地教育中心”“全国五四红旗团总支”“梁希科普活动奖”等荣誉称号。
黄海湿地 筑起“生态长城”
11月28日清晨,太阳从天边升起,带来一片醉人的红晕。
芦苇丛中,各种水鸟纷纷出动,开始新一天的觅食。它们之所以生活安逸,与人们的保护密不可分。尤其是保护区引进测鸟雷达车后,对鸟类活动的监测更是如虎添翼。
这种设备测鸟的距离直径为20公里,只要鸟类经过监测区域,就能测到鸟类飞行高度和速度。未来保护区将把测鸟雷达和视频监控相关联,从而确定候鸟的种类和数量。
盐城珍禽保护区地跨响水、滨海、射阳、亭湖、大丰、东台六个县(市、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丹顶鹤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赖以生存的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据统计,每年有300万只水鸟栖息于此。广袤无垠的湿地,成了它们栖息越冬的家园。
生态管护,历来是珍禽保护区的立区之本。
“十三五”期间,该保护区始终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着手长效构建“一中心四体系”的管护模式,即以“提升保护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心,打造“三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全域管护体系、“海陆空”全方位管护体系、“24小时”全天候管护体系、社区网格化全覆盖共治体系,从而全面筑起守护黄海湿地生态的坚固长城。
数据最有说服力。5年来,该保护区紧盯中央环保督察组等发现的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按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有力推动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88个违建项目全部整改到位。缓冲区和实验区累计退出种植养殖面积24.9万亩,拆除违建面积28.8万平方米,有效防止以往边整改边反弹的隐患。核心区通过开挖隔离河、设置隔离网、修筑巡护道路,实现全封闭、无人化管理。
在此基础上,建成12个管护站,布设297个监控探头,购置9台无人机、2艘巡护船,填补海域日常巡护空白;在珍禽越冬等关键时期落实夜间巡护制度,使全区域实现空间立体化、时间白加黑的全覆盖管护。通过日常巡查和联合执法,有效控制非法猎取和破坏资源行为,及时救助受伤鸟类,让它们恢复健康重返蓝天。
创新发展 插上科技的“翅膀”
生态坚守的精神脉络,永远印刻在黄海湿地的每寸土地上。
34年前,中国首位驯鹤姑娘徐秀娟应邀南下盐城,以“三枚鹤蛋”的成功孵化开启保护区科研工作的艰难征程。即便在她牺牲后,无论条件如何变化,保护区创业创新的精神始终不变。
在这一精神感召下,该保护区通过引培高层次人才、搭建高规格平台、联合高水平科研机构,用水滴石穿、精雕细镂的“工匠精神”,积极构建湿地生态监测体系,开展鸟类迁徙分布特征、动物栖息地管理与保育、生态系统演变规律等研究,广泛应用卫星跟踪、雷达监测、无人机与高空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生态环境自动化监测等新技术新装备,为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安装鸟类监控(图片由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打开这里的科技档案,不难发现,5年来,10多名专技人员先后承担了盐城湿地生态保护特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恢复科技示范、盐城滨海湿地鸟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盐城滨海湿地鸟类视频自动识别监测、基于完整生物链修复的综合湿地恢复技术推广、盐城滨海湿地海岸侵淤监测等省级以上课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一项,出版了保护区鸟类图谱、植物图鉴、科考报告等专著,建立了丹顶鹤越冬地最大的人工繁育种群。成立了保护区鸟类救护与繁育中心、保护区生态监测中心,与科研院所高校共建了滨海盐沼湿地生态地质野外观测站、盐城师范学院湿地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工作站等科教平台。
课题与问题对接,成果向成功转化。科学引导引水补湿、退渔还湿、芦苇和互花米草控制、碱蓬生境恢复等湿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让5000公顷生态系统退化区逐渐成为生物多样性富集区,生态效益日渐彰显。
总投资达2.37亿元,涉及8大系列工程的亚行投资项目顺利收官后,除了完成生态修复工程,还建成社区共建中心、环境教育中心等工作用房26座,修筑巡护道路40公里,设置隔离设施25公里,购置车辆、快艇等巡护快速反应设备,初步搭建保护区智能管理系统。该项目不仅获得了亚洲开发银行官员的高度认可,而且在沿海湿地保护和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保护开发 擦亮世遗金字招牌
生态文明建设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
近年来,该保护区以盐城黄海湿地成功申遗为契机,将科普宣教作为推进我市沿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深入发掘世界自然遗产地的文化内涵,构建起“横向协同、纵向贯通、内外互动、全媒响应”的立体宣教格局,不断拓展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比如,专题举办徐秀娟烈士牺牲30周年纪念活动,打造烈士精神教育基地;编撰全市中小学湿地科普活动手册,全方位开展湿地科普进校园系列活动,在较大范围内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宣传效果。
▲科普走进校园(图片由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供)
一系列载体多彩呈现。强化融媒体宣传,发挥新介质作用,开通网络、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新媒体账号,5年共编发《丹顶鹤》季刊20余期,免费向社会赠阅逾万份;纪录片《一个真实的地方》入围第8届法国尼斯国际电影节获3项提名,并在新华网、学习强国等平台播映;反映盐城保护区的影像作品获“秘境之眼”活动一等奖。
一系列活动多元展现。湿地科普“双进”活动覆盖全市大中小学校万余名师生;成立黄海湿地保护志愿者联盟,发展志愿者300余名;打造徐秀娟烈士精神教育基地,被省林业局推广为全省林业系统学习典型;“观鸟识花赏自然”活动获江苏省研学旅游产品优秀奖和中国林业最高奖项——梁希科普活动奖。
一系列阵地多样体现。生态旅游跨越式发展,景区面貌焕然一新,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成为江苏省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长三角地区职工疗休养基地,并先后获得“盐城市疗休养基地”“盐城新地标网红打卡地”称号;丹顶鹤主题馆常态开放,成为具有“中国最佳生态湿地场馆”美誉的自然教育重要场所,成为游客“来了不想走、走了还想来”的旅游胜地。
奋楫扬帆,逐梦前行。处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的盐城珍禽保护区,正勇立时代潮头,保护开发擦亮世遗湿地这块金字招牌,凝心聚力把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引向深入,把建成美丽盐城的目标细化深化,从字面落实到地面,从口头升华到行动,扎实推进,书写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来源:登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