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记者/陈雯卿(实习)摄影/张婷 摄像/张晋宁 视频/王紫轩
昆曲中的经典爱情故事,往往发生在才子佳人之间,总要历经艰难险阻,主人公才能圆满地在一起。然而,在昆剧《浮生六记》中,男女主角是苏州一对籍籍无名的小夫妻。从舞台的一开场,两人就已然死别。
现实里没有起死回生的童话,但逝去的美好却能在文字中得到永恒。这部改编于清代散文《浮生六记》的同名昆剧,于今晚上演于紫金大戏院的舞台,厅内坐得满满当当,观众随着情节的推进笑着、也流着泪。
昆剧《浮生六记》,由上海大剧院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联合打造,著名青年编剧罗周执笔,青年导演马俊丰执导,江苏省昆剧院优秀青年昆曲演员施夏明、单雯主演,历时两年筹备制作。剧本采用“五折一余韵”的结构,五折分别为《盼煞》、《回生》、《诧真》、《还稿》、《纪殁》。去年,本剧在上海大剧院首演,当时演出的盛况,竟延续到一年后的今日。
《浮生六记》原书,是清代沈复的自传体散文,被清末思想家王韬评价为“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沈复是清代的一位落魄文人,他在史料上不曾留下任何痕迹,却因一本自传体散文而闻名后世。《浮生六记》记录了沈复坎坷非常的一生,其中,他与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布衣蔬食也不忘生活之情趣、风雅的人生态度,叫无数后人钦佩又向往。
然而,在编剧罗周看来,沈复与芸娘点点滴滴的生活情趣、命运对恩爱夫妻的一次次戕害,却不是最打动她之处。在动笔写下《浮生六记》昆曲剧本之初,她便将关注点放在了“文字背后、沈复书写时的至喜至悲、悲喜交织”。于是,最后呈现的昆剧《浮生六记》,不是简单地将原著进行戏曲化呈现,而是对沈复写就《浮生六记》之心情的触探和还原。
“文学之于死别的超越,亦是爱念之于死别的超越。”独辟蹊径的剧本概念,也让主演沈复的施夏明颇有感慨,“斯人已逝,我们通过文字去追寻的,是一个曾经最爱的人。这样的痛彻心扉是非常感动我的,我也希望能通过我的表演,去感动观众。”
对于分饰沈复、芸娘的施夏明和单雯而言,剧中的对手戏并不陌生。两人同为江苏省戏剧学校昆曲科99级的学生,早在2005年,他们就共同主演过昆剧《1699桃花扇》,后来又在《牡丹亭》、《南柯梦》等剧中多次搭档,可谓是昆曲界的一对“金童玉女cp”。
在昆曲行当中,施夏明工巾生,单雯则工闺门旦。在饰演沈复和芸娘的过程中,二人也会借鉴其他行当,以表现角色的特点。比如,施夏明会使用穷生的表演程式,来表现沈复的清贫处境。单雯的芸娘,更与她过往的角色有较大不同,“之前演绎的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房小姐,这是第一次演绎这么跳脱的女性”。为此,她使用了一些大六旦的表演程式;演到芸娘临死之时,则借鉴到正旦的唱腔。
在单雯眼里,最感人的一场戏在第五折《纪殁》,这也是今晚全场观众的泪点所在。沈复告诉芸娘,她非人非鬼,而只是他的书中人。他一日不落笔,她就一天不死。沈复在书中构筑出了一个平行于现实的世界,在那里,他与芸娘终于能“生生世世为夫妇”了。然而,他并非不知道那是虚幻的世界,他亦在回忆中受尽煎熬。而他最不能忍受的是,心爱的芸娘永困于临死之日,承受病痛折磨。于是,他动词记下她的死亡,以自己无尽相思之苦,免去她困顿之痛。那超越时间又终为现实所困的爱与遗恨,在这场戏中达到高潮。
通过光影和道具的加持,在这2个多小时里,舞台构筑还远出书中的世界。新时代的昆曲美学,被运用到这部传统南昆风度的创新作品上,却是恰到好处。最后一场余韵,沈复病逝,与芸娘手牵手“回到书中”。一往情深的沈复,温柔可爱的芸娘,仿佛就在那里静静地生活着。我们也忍不住相信,他们真的去了一个只有“闺房记乐”、“闲情记趣”,没有“坎坷记愁”的世界。那一瞬间的恍惚,也是台下人之于现实生活的短暂逃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