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长春马鞍山村:黑土地的三重乡愁

2020年11月17日 09:52:23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李照 剪辑/陈嘉骏

  “春天花开的时候,粉红的杏花,雪白的李花,白里透红的海棠花,成团成片,蒸蒸腾腾,把老屋里三层外三层围拢起来,从远处只能望见羊角辫似的一角草拧的房脊……”著名翻译家、作家林少华笔下的故乡正是长春市九台区土们岭街道马鞍山村。

  这座东北小村庄坐落于长吉北线43公里处,长图铁路、长吉公路穿村而过,小南河水绕村而流,山川形胜,烟村云树。初冬暖阳下,山间层林尽染一片金黄。周末,长春、吉林两地游客驱车前来游赏,宁谧的小村庄变得热闹。


马鞍山村村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马鞍山村原是吉林省级贫困村。2016年起,马鞍山村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2017年贫困村摘帽,2019年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全村人均收入1250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10992元,其中产业分红4300元。

  林少华笔下的“乡愁”有了一个幸福的现实样板。

  作家的乡愁

  故乡晚空的炊烟,外婆脸上的皱纹,母亲灯下的身影……“在务农的艰苦岁月里,我又常在屋前月下吹着竹笛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忧伤。”在很多散文作品中,林少华都描摹过故乡温暖的记忆。

  林少华常年在青岛任教,早年,他从家乡的村民手里买了套带院子的平房,每到暑假,他都会回到马鞍山村头的平房里治学、翻译、著书。村上春树的《刺杀骑士团长》、川端康成的《雪国》、夏目漱石的《我是猫》、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都是在马鞍山村翻译出来的。

  林少华写作 图片来源:吉林日报)

  对于林少华来说,马鞍山村不仅是地理的故乡,也是精神的故乡。

  然而,随着工业的侵蚀,记忆中的故乡变得陌生而遥远。在《乡关何处》散文中,林少华回忆起故乡老宅被采石场买走的经历,“原来五户人家只剩了他一家,电线杆倒了都换不起。更糟糕的是附近山头开了采石场,放炮崩的石子时不时飞进院子,一颗大的竟砸穿了屋顶,差点儿砸着人。”

  采石业曾是马鞍山村的重要产业,过去马鞍山村共有8家采石场,机器轰鸣,尘土漫天飞扬,村民不堪其扰。由于经营粗放、管理不善,资源环境被破坏,收入进了承包者腰包,给村里留下了烂摊子,村民守着金山没饭吃,还带着贫困村的帽子。

  “老屋的失去,使我失去了故乡,因而失去了根据,失去了身份。”林少华的慨叹也是很多原住民的心结。


马鞍山村的广场(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2016年,马鞍山村痛下决心,决定改革,抓住全区采石场专项整治的契机,全面禁采,在脱贫包保部门长春市旅游局的帮助下,依托绿水青山发展文旅产业。

  采石场被关闭了,村貌变得清新了。完善徒步路径,整修道路,种植“花海”,发展农家乐,建设田园综合体影视基地,举办“山野菜美食节”“徒步大会”……马鞍山村打出了一套美丽乡村的组合拳。


马鞍山村总支部委员会

  村民的乡愁

  马鞍山村的蜕变像一个锚点,让在外打工讨生活的村民重新回到了故乡。村里大力引入文旅产业项目,吸纳村民就业,让村民“唱主角”、得实惠,不用背井离乡就能过上幸福生活。

  兰春英是如美民宿的掌勺厨师,主要负责做东北特色菜。如美民宿是由长春市文广旅局联合市文化国际旅行社在马鞍山村打造的特色民宿项目,今年5月,兰春英在村干部的建议下应聘成为厨师。


兰春英在厨房工作

  家里五口人,丈夫身体不好,孩子在上中学,上面还有两位老人,家庭的重担全都压在了兰春英一个人身上。她去城里打工,“少的时候一两千元,多的时候两三千”,收入很不稳定。

  当时如美民宿招聘厨师,兰春英有些犹豫,她之前没有做过厨师,更担心自己普通家常菜的手艺拿不出手,负责人鼓励她大胆试试,“我们要做的就是最原汁原味的东北土菜。”


兰春英

  兰春英很小的时候学过做饭,铁锅炖、小鸡炖蘑菇、锅包肉等都不在话下。原生态的土菜唤起了食客味蕾上久远的乡愁,负责人信任她,又把研究菜品推新菜单的重任交给了她。

  兰春英获得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被肯定的价值感,不仅收入比以前打工高,更重要的是,她再也不必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能更好地照看家里的孩子和老人。

  54岁的刁秀云提起现在的生活,脸上笑开了花,她现在过着一手拿工资,一手赚租金的生活。


刁秀云

  刁秀云的老房子很破败,东北的冬天十分寒冷,“屋里头搁点水都结冰了”,刁秀云借了15万将房子重新翻修了一下,然后租给了旅行社打造特色民宿。

  民宿的装修设计和运营由公司打理,刁秀云在民宿里谋了一份保洁员的差事,每个月能有两千多收入。她和丈夫在民宿旁边盖了一栋小房子居住,每天“上下班”步行可到。


充满民俗特色的小院

  刁秀云给荔枝新闻算了一笔账,每年租金固定的2万元加上自己和丈夫打工的收入,夫妻两人一年收入有5万元,这是她之前没有预料过的。

  “快到年底了,我今年就打算和我家姑娘(女儿)、老公一起出去旅旅游,看看外面的世界。”刁秀云憧憬地说道。

  城市的乡愁

  像刁秀云家这样的民宿小院在马鞍山村并不少见。在当地文旅局的牵头下,越来越多的村民与旅游公司签约,将闲置的房屋租给公司打造民宿项目,户主仍然是房屋的主人,他们还能从全年的盈利中分得2万元。

  村民们尝到了甜头,自然也愿意投入到民宿项目的建设中。这些民宿装修风格由旅行社公司统一设计,既保留了东北民俗特色,如暖炕等,又采用了现代酒店的品质规格,让游客享受便捷服务的同时又能体会到一份属于东北的田园乡愁。


热气腾腾的东北铁锅炖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习近平总书记这句话一直留在马鞍山村人的心中。


马鞍山村村貌

  马鞍山村党委党总支部书记张旭光曾经开过采石场,现在带动10户党员群众发展林下参种植,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马鞍山村人,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家乡变得更美了,“从过去的泥土村变成了鲜花村,从曾经的卖资源变成了如今的卖风景。”

  张旭光告诉荔枝新闻,马鞍山村紧邻长春和吉林两大城市,大力发展乡村游,为两地城市游客提供了一个最佳短途旅游疗养的场所,成为城市游客的“乡愁驿站”。

  马鞍山田园综合体仍在继续稳步推进,一片绿色的南国风光悄然出现在小村庄里。


南果馆外景

  今年7月,马鞍山村氿遇山居南果馆落成,馆内百香果、地菠萝、香蕉、芒果等热带作物随处可见,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东北鲜有种植的咖啡树。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在为游客提供采摘、观光等体验服务的同时,大力开展咖啡豆的加工及销售,提升产业附加值。负责人告诉荔枝新闻,南果馆目的在于打造一个集现代化种植、加工、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科普教育、旅游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标准化新型农业产业示范园,同时带动周边村屯,乡镇共同发展。

       夕阳西下,马鞍山村镀上了一层余晖。张旭光告诉荔枝新闻,未来要继续守护青山绿水,为美丽乡村留住乡愁,书写马鞍山村的乡愁故事。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