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荔枝网评:保护好“水脉”生命线,让“世纪工程”润泽万代

2020年11月15日 09:28:5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11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扬州市江都水利枢纽展厅,了解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特约评论员/周军

  南水北调工程是事关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设施,是生态文明的当代杰作。持续开发和保护好这一“世纪工程”,关系水资源分布大局、关系民生福祉、关系生态环境和经济循环。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扬州市考察调研,他先后来到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江都水利枢纽,了解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建设和江都水利枢纽运行等情况。

  千秋伟业,造福万代。南水北调工程作为世界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全面通水5年多来,滋养着沿线40多个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2亿人。“告别苦咸水,吃上甘甜水”“看着河水静静流淌,儿时的记忆又恢复了”……缓解缺水问题、保障用水安全、修复沿线生态,南水北调工程成为构建人水和谐的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期间,再次对南水北调工程提出新要求,强调要完善规划和建设方案,确保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成为优化水资源配置、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畅通南北经济循环的生命线。江苏各地跑好“接力棒”,做好“水文章”,持续建设好这一伟大工程,让幸福水、生态水、安全水滋养万民、润泽万代。

  涵养“源头活水”,牢牢守住饮水安全底线。“南水甜到了心窝窝!”这是南水北调受益群众对“南水”的最大赞许。南水“甜”,是因为南水保护得好,牢牢守住了水资源“源头关”。江都水利枢纽作为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龙头,国家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源头,持续保护好这一水世界的“江淮明珠”,是保障千里水脉甘甜、安全的关键所在。几年来,从保护水资源法治环境塑造,到河长制湖长制全面推行,再到发动群众主动参与保护水资源,南水北调用水安全底座更加坚实,源头治理更加扎实有效。持续创新创造,实施制度管水,严控红线,推进河湖系统保护,才能让河更畅、水更清、岸更绿,安全用水更有保障。

  坚持生态优先,绘好碧水青山壮美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生态环境投入不是无谓投入、无效投入,而是关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入。”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生态建设的投入,要科学谋划、统筹施策、一体推进。特别是要打好“组合拳”,共抓“大保护”,北调水流经之处,都需保障好生态“水位线”,不可因为一地的生态污染,而影响整体生态。要持续用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指挥棒,有效解决投资保障、征地移民、治污环保、技术攻关等生态难题,让南水北调更多更好地造福民族、造福人民。

  同步走好节水、调水“两手棋”,发挥水资源最大功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北缺南丰”是我国水资源分布的显著特点。从国情出发,我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严重不均,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稳定和人民健康福祉。从地域分布看,北方缺水问题仍需进一步破解,南北、东西、城乡差异相对凸显。要坚持问题导向,落实“节水优先”策略,做到调水、节水两手都要硬——南方在提高向北调水能力的同时,北方地区也要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业,节约用水,牢牢守护好水资源。

  保护好千里水脉,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把坚持节约用水、强化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贯穿于治水全过程,方能让南水北调这一“世纪工程”发挥“世代功能”,造福子孙万代。周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