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宜昌许家冲村:移民新村的小康路

2020年11月15日 09:06:2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寇程  摄像/赵耀军 剪辑/寇程 包装/李珊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1月初,三峡工程完成整体竣工验收的消息冲上热搜,“国之重器”三峡工程,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为建设三峡工程而进行的移民搬迁,也是我国史无前例、波澜壮阔的移民搬迁。

  位于三峡大坝北岸,号称“坝头库首第一村”的宜昌市许家冲村就是典型的移民村。全村共有607户1448人,其中三峡移民占比90%以上。放眼许家冲,群山掩映、白墙黛瓦,家家有产业、户户有新房,已经成为周边人人羡慕的“文明村”“明星村”,获评全国 “民主法治示范村”“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荣誉称号。村人均纯收入从1993年搬迁之初的1003元增长到2019年的19650元,增长了近20倍,在小康路上大步前行。2018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许家冲村视察时,曾为这里的基层党建、民生建设、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成效点赞。

(许家冲村)

  然而许家冲村在建村之初,由于从三个移民村合并而来,人员构成复杂,矛盾不断、纠纷迭起,曾是远近闻名的“扯皮村”,村干部开展工作总是困难重重,当地人说,“移民村里不好管,扯皮拉筋无人干。”

  从昔日的“扯皮村”到今天的“文明村”,是什么让这个移民村脱胎换骨的呢?

  党建引领 凝心聚力:

  从“打掉干部牙”到“干群一条心”

  “干部不敢来,来了走不出去”,许家冲村原村支部书记李文洪回忆道,在移民搬迁之初,不少村民就业门路少,生活来源不稳定。再加上三个移民村初步合并,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邻里,村民们一时无法适应,情绪容易急躁,矛盾纠纷突出。

  “好不容易挤到人群中,还没等我张嘴说话,一块石头就冲我砸了过来,当时嘴里就出血了,用手一摸,才意识到少了三颗牙,后来去医院缝了十几针……”多年前调解的一起移民纠纷,让老书记李文洪记忆深刻。事后李文洪也没有追究当事人的任何责任,连6000多元的医药费也没要一分。

  谈起这桩旧事,李文洪感慨道:“为什么许家冲村被称为坝头库首第一村?首先,三峡坝区最先移民的是许家冲村;其次,作为整个库区全迁、全淹、不留一户、不留一亩耕地的还是许家冲村。我们的村民为三峡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做移民工作一定要有度量。”

(许家冲村原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李文洪)

  但光靠“忍”不是办法,当时的村干部们意识到,只有切实解决移民实际问题,让不同地域的移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是长远之计。

  怨天尤人没出路,自力更生才靠谱。

  老支书李文洪当时提出了“六个一”的解决思路,即处理一批遗留,化解一批矛盾,确保一方稳定,复垦一片土地,发展一批产业,安置一批移民。

  规划出来了,但不能只喊在嘴上。

  为了解决“先搬后安”的资金缺口问题,李文洪一边努力争取国家补偿政策,一边出去跑资金跑项目,当时有企业老板就管他叫“乞丐书记”。提到这个称呼,李文洪笑了:“你不能端着你是干部的架子,怕低三下四,怕跟别人说好话,我们要用真情感动别人,让别人愿意支援我们移民建设。”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李文洪的示范带动下,继任的村干部们触摸到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那就是向党建要凝聚力,用优良党风带动淳朴民风。

(许家冲村《党员公约》)

  “坝头库首第一村,三峡茶谷东大门。党章党规是根本,明示党员亮身份,哎嗨呦哎哎呦哎嗨呦……”

  这是许家冲村里广为传唱的《党员公约》,它将峡江小调“渔鼓调”和党员亮身份、亮职责、亮承诺结合起来,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听上一遍,就能唱个八九不离十。村“两委”用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党员干部把党的作风和纪律要求牢记心中。

  党员们是这样唱的,也是这样做的。村支部书记望作战被群众称为“扫把书记”,因为他每天都会提前一个小时上班,到岗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扫帚打扫党群服务中心前面的广场;村支部副书记朱崇军则被称为“厕所所长”,因为他负责包干的是村委会的公共厕所卫生;而村支部委员廖珍祥则被戏称是“马桶委员”,因为她定期上门照顾一位独居五保户,帮老人剪脚趾甲、倒马桶。

(许家冲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打扫包干区内公共厕所)

  这些调侃的绰号折射出的正是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农村作为熟人社会,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老百姓是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的。在《党员公约》的引领下,一时间,许家冲村党员干部带头干、冲在前,村民群众对照学、跟着做,成了村里的新风尚。

  水到渠自成,心定事事通。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引导村民崇法向善。原先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逐渐消失,打麻将的少了,爱读书的多了;赶人情的少了,公益志愿者多了;等靠要的少了,自主奋斗的多了。

(许家冲村党支部书记望作战)

  风气好了、人心齐了,磕磕绊绊自然少了。村支部书记望作战介绍说,这些年村里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没有出现过一起群体性事件或集体上访事件。

  2019年8月,许家冲村成为湖北省直机关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一批又一批党员干部来村里学习,甚至很多外省单位在此开展党日活动和理论学习活动。党建已经成为这个村的一块金字招牌。

  三产融合 富民兴村:

  从“甘为低保户”到“争当领头羊”

  摘掉“穷帽”、拔掉“穷根”,让大家的日子有奔头,让腰里的钱包鼓起来,是农村治理的治本之策。

  许家冲村有一条“石磨小路”,是由原先各家的石磨磨盘铺就而成。村党支部副书记朱崇军告诉记者,当地有句土话叫“宁在外面磨,不在屋里坐”。但移民之初,许家冲村全村1428人只有311.7亩耕地面积,“人平没有三分地”的窘境让不少村民始终抱着“等靠要”的思想“吃低保”。

(许家冲村石磨小路)

  村民望运平就是其中之一。从库区移民过来后,望运平一家六口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稳定收入。2003年,村里了解到他在外做些贩卖茶叶的小生意后,便根据政策取消了他的低保资格。他一气之下召集人堵在村委会,拍桌子、踢板凳、要低保。

  “那时候我天天缠着村书记闹,他上班我就坐他办公室里,他下班我就坐他家里”。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望运平有些不好意思。面对这种情况,村支部意识到“堵不如疏”,只有真正让村民富起来,才能让大家自愿把低保的帽子摘下来。了解到望运平的种茶特长后,村里积极开导的同时,鼓励他自主创业办个茶叶加工厂。一方面把闲置的老村委办公室主动清空提供给他作为厂房,一方面把银行的人请来现场办公,帮他解决创业资金上的问题。

(许家冲村双狮岭茶叶合作社理事长 望运平)

  现在,望运平创办的双狮岭茶叶合作社,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年产销干茶2000吨,带动就业80余人。不仅实现了他自己的致富梦,也让合作社社员每亩茶园增收近千元。在望运平的鼓动下,女儿望华鑫也积极返乡创业,80后的她看准电商直播的风口,在合作社里开启了网络直播间,给天南海北的“宝宝们”介绍家乡的好茶。

  在许家冲村,望运平一家的命运转折绝不是特例。移民妇女谢蓉靠着手工刺绣闯出了一条致富路。村里支持她组建宜昌绣女工艺品专业合作社,培训出具有合格牵花绣技艺的坝区移民妇女300多人,生产的绣品不仅在景区有售卖专柜,还打开了线上销售渠道,带动移民妇女在家灵活就业。同时,她还用这些特色绣艺产品打造“三峡·艾”特色民宿品牌,吸引游客前来。

  支持干的、带动看的。村里还建起了移民就业培训基地,将老师请到家门口,举办茶叶种植、园林绿化、电焊氧焊、农家乐、牵花绣、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鼓励村民们学习掌握一技之长。

  伴随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激昂鼓点,许家冲村更是把整个村子作为一个产品来打造。依托“三峡茶谷”东大门的区位优势,确立了以“党建+旅游”的发展方向,一方面主推“移民精神讲堂”的红色旅游线路,一方面打造集采茶、品茶、购茶于一体的乡村旅游路线,同时还配套开发特色餐饮、精品民宿等新业态帮村民增收,38家具有三峡地方特色的民宿已投入营运。

  “会唱歌的老板,我们为他打造‘许家冲民宿红歌馆’;会讲故事的老板,我们就打造‘许家冲民宿故事馆’。大家取长补短、统一协作,保证品质的前提下发展各自特色。”朱崇军介绍,村里成立旅游开发公司,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为发展模式,把民宿分成三个档次,同时规范服务标准,大家都按标准执行,抱成一个整体解决难题。

  环境整治 移风易俗:

  从“守护一江水”到“共建一个家”

  既富又美、诗意栖居,是如今的许家冲村人新的期盼。

  在许家冲村,棒槌是家家户户生活的“标配”,用棒槌在江边洗衣是峡江妇女的生活习惯。

  洗衣水直排长江,会造成污染。不让江边浣洗,又会激起村民的不满。村委会在“情”与“法”之间,找到了一条解决之道。2012年,村里引入山泉水兴建了4座便民洗衣池,并在不远处建了一座污水处理厂,洗衣池里的污水会经过水质净化后再排入长江,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尊重了村民的生活传统。

(许家冲村便民洗衣池)

  为了方便村民,村里还在洗衣池边安装了电灯和遮阳棚。“在这儿洗比在家里洗得干净,水也不要钱,关键还可以聊聊天,和大家拉拉家常”,村民唐秀珍一边笑着给记者介绍,一边和刚到洗衣池的村民打招呼。

  将现代融入村庄、为人们留住乡愁,许家冲村还让垃圾分类的新风劲吹田野。建立“户分类收集”、“村统一转运”、“镇集中处理”的垃圾分类处理机制。村委会购置垃圾清理车,并分发干湿分类垃圾桶500多个,实现垃圾日清日结。

(许家冲村垃圾分类积分兑换册)

  “我们采用垃圾积分兑换制,村民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农药瓶子、纸壳箱、泡沫盒等垃圾都可以拿到村委会进行称重累计积分。根据村民的积分数额,我们来发放小香皂、洗衣粉等小礼物来鼓励大家继续分类。”朱崇军告诉记者,村里的环境越来越好,村民们的责任意识也逐步增强。

  在村党支部引导下,广场舞、地花鼓、舞龙舞狮、门球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也流行起来。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强健了村民体魄,也对村民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村口新建的移民公园里有四根立柱,立柱上“奉献、自强、感恩、阳光”的八个大字,正是许家冲人移民精神的生动写照。

  守护一江清水,共建美丽家园。许家冲村民正用自己的双手创造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