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沿江村1592名渔民“洗脚上岸” 换个方式生活更有奔头

2020年11月14日 09:34:02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沿江村

  沿江村的渔船已成为旅游资源

  沿江村墙绘

  长江边,扬州广陵沿江村渔民,世世代代“靠江吃江”。如今长江禁渔了,全村1592名渔民全部上岸,政府给予建档立卡,统一进社保,免费培训技能,引导渔民转行再就业。

  新面貌

  渔家小院,机声隆隆

  12日一大早,沿江村村民宗根宝家的小院子里机声隆隆,两台生产牙刷的机器占据了厢房一大半,老宗夫妇打下手,儿子宗庭是这间小作坊的大师傅,一家三口忙得不亦乐乎。

  宗根宝曾是沿江村有名的捕鱼高手,往上数三代,全靠打鱼养家。到了儿子这一代,老宗没有预见到长江会长期禁渔,只是觉得自己这辈子吃的是没文化的苦,所以早些年花力气培养儿子上了大学,毕业后在苏州找到了体面的工作。

  年轻人掌握了知识,视野开阔,对未来有更长远的打算。宗庭后来辞掉工作回扬州,在杭集跟人学会了牙刷制作,正想着干一番事业。长江禁渔了,父母年岁渐长,不打鱼还能干什么?宗庭与父母一商量,拿出政府发放的退捕补偿款,购置了牙刷机,就在自家小院里办起了牙刷代工生产,全家人从此有了新职业。

  “不再当渔民,换个方式生活,感觉更有奔头了。”有这种感受的不只是宗家。同样是上三代靠打鱼为生的沿江村民孙启林,55岁,小学文化,自然不好找工作,可是他头脑灵活。往年渔闲季曾到广东、海南跑过码头,学到了钢构、铁艺制作手艺,才听到“长江禁渔”的消息,立马与女儿、女婿合伙办起了金属工艺制品家庭工厂。“过去下江里捕鱼风里来雨里去,危险又受累,现在靠手艺吃饭,生活安稳。”

  新保障

  沿江村共有454户、1666人,长江流域禁捕退捕政策实施以来,符合退捕补偿政策的1592名渔家人,全部得到了补偿,同时又免费开办各种技能培训班,贴心为渔民转行再就业提供服务。

  “男劳力到附近工业园区企业上班,女劳力进城当月嫂,有门路的忙自己的事业……如今在沿江村,只要是还有劳动能力的都不会闲着。”村党总支书记王永来说,渔民对长江禁渔、长江大保护的深层次含义不一定百分百理解,但都支持政府决策,洗脚上岸后自主择业、自发创业的积极性很高。

  “越是这种时候,政府越不会让渔民吃亏。”王永来说,为了安置退捕上岸的渔民,政府专门拿出财政资金,给大家统一办进了社保,解决了后顾之忧。

  56岁的沿江村民卞大凤,每个月养老金1090元。她的丈夫宗根银今年59岁,十几个月后也能拿养老金,他感慨:“过去想都不敢想,我们渔民也能和城镇职工一样退休拿养老金。”

  眼前靠劳动挣钱,将来有社会养老,沿江村民的好日子还不止这些。王永来说,政府设立了协助巡护、河道保洁、水上清漂等公益性岗位,为退捕渔民量身打造“饭碗”。村组织也在千方百计为村民的生产生活想招,为全村长远发展做考虑。

  统一社保,后顾无忧

  新想法

  换个方式,吃渔文化饭

  “沿江村的过去因渔而生,如今还要吃渔饭,只不过这是另一种吃法。”王永来介绍,沿江村已聘请扬州意匠轩园林古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扬州李典沿江村特色体验旅游项目规划》,“我们打算以乡村生态农业景观、乡村民居景观、渔业文化景观等特色规划建设,将沿江村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度假和自然江景于一体的渔村生态旅游目的地。”

  王永来说,目前已经有南京的一家公司过来考察了,计划投资开发渔村特色文化体验旅游项目。好消息还在继续,12日下午,世界自然基金会一行人来到村里调研,有计划助推这个渔村的生态休闲产业化发展。

  渔家人换个方式,生活更有奔头。不少沿江村民看到“渔家饭新吃法”的前景,已在摩拳擦掌。曾经被誉为“刀鱼王子”的长江刀鱼捕捞能手钱长阳,如今打算发挥一技之长,研究沿江村的渔文化,“等旅游发展起来,我就当个渔村导游。”

  已经开吃“渔文化饭”的宗根银,利用自家房子开起了饭店。儿女都在外面工作,经常带一些朋友回来吃农家菜、赏渔村江景,他敏锐感觉到“那都是商机”,于是有了新想法,打算扩大经营搞“渔家乐”。

  “弄得好的话,将来家家都是度假村。”宗根银憧憬的美好未来,也许正是整个沿江村的未来。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