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扬州这个地方,曾是唐代60坊之一

2020年11月09日 06:43:21 | 来源:扬州发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借问汤汪何处是?绿杨城郭傍三湾。

  扬州汤汪乡1952年建乡以来的第一部乡志,近日通过终审。

  《汤汪乡志》吴献中主编介绍,扬州襟江带淮,自古水网密布,古城南郊风景宜人。李白曾夜宿于此留有诗云:“绿水掩柴门,有如桃花源。忘忧或假草,满院罗丛萱。”(《广陵宿常二南郊幽居》)地处古运河之滨的汤汪乡因水而名。古代在今汤汪村南部有一片低洼地,因常年积水而形成一个大汪塘。相传,明清时期,在大汪塘边居住的是一户汤姓人家。由此,过往行人就称此地为“汤家窪”;久而久之,便称为汤家汪,简称汤汪,并形成汤汪村。民国时期,又形成长约百米的小集镇。直至上世纪60年代,因搞农田方整化,大汪塘才填为平地。

  汤汪历史上的地理方位,迄今有据可考的可追溯到唐代,先后属江阳县三阳乡、扬子县三阳乡。清乾隆年间,甪里庄出土唐贞观元年(785)的《刘府君杜氏夫人墓志铭》碑刻,载明此地属唐代“江阳县清平坊通化里”。1974年,汤汪村左庄出土《唐故张府君墓志铭并序》石刻,记载汤汪村地处“江阳县三阳乡文教坊”。

  “坊”是唐代城市基本行政单元,说明当时这里就是城郊商业区或手工业作坊区,那时的扬州仅60坊,汤汪便是其中之一。

  1991年,境内出土明宣德年间《赐荣寿官孟公士贤墓志》石刻,记载明代汤汪地属“江都县永贞乡”。

  清代、民国时期,汤汪地属江都县永镇乡、甪里乡、宝塔乡。据档案记载,1914年始建“江都县汤汪镇国民学校”(详见《第二十三章  文化 体育》),这是"汤汪"之名见诸于书面语最早的记载。

  《汤汪乡志》记载:解放初,汤汪地处扬州东南一隅,交通设施十分简陋,只有扬(州)六(圩)(今渡江南路)公路、运河南路和扬霍(桥)路三条路通达乡境。上世纪50年代,市政主干道是汤汪的一条土路;上纪70年代才铺上石子沥青浆。2000年,启动裁弯拨直、填塘造路工程,新建拓宽汤汪路、连运东路、连运中路。2003年,实施农村"通达工程",镇区主次干道连运东路、连运中路、汤汪路等相继开建完工。至2018年,境内“四纵、四横”立体互通,即主干道枢纽路网已经形成。与之配套的排水、绿化、路灯等设施均配套到位。与此同时,境内17条排涝河、21条村级河道的疏浚、治污、护坡、绿化、涵闸等工程均已实施到位,呈现“水清、岸绿、路畅、景美”的生态环境。

  这里的村庄名字,都有动人故事

  乡志顾问罗永赓先生,对汤汪乡那些古老村庄来历如数家珍。乡愁,全都在那些老地名里。

  【甪里庄】  

  汤汪村庄名。甪(lu,音路),《辞海》释作“角”字的变体和异读,地名用字,苏州吴中区有甪直镇,浙江有甪堰镇。汤汪甪里得名的由来,一说始于康熙年间名士乔逸斋在此构筑东园,追慕汉初隐士“商山四皓”之一周述(吴人)自号“甪里先生”,故得甪里庄名;一说元末明初,吴地流民来此定居,仿家乡地名称此地为甪里,因此得名。

  【何桥】  

  董庄村庄名。相传很久以前,庄上住着何姓两兄弟。一次两人发生矛盾,拆掉了祖上建的一座桥,在东西两边各搭了一座便桥,两家各走各的桥。后来两家和好,又拆掉两座便桥,共同建了一座大桥,取名“和桥”。后因庄上何姓较多,桥又系何家兄弟所建,百姓习惯称此桥为何家大桥,村庄因此得名“何桥”。

  【朱家庄】 

  汤汪村庄名,旧称庙庄。解放前,庄东首有一座大庙,庙前旗杆上每天晚上都挂着一盏天灯。那时去镇江做买卖的人晚上回来,老远就看见这盏天灯。因庙很有名,庄子就称“庙庄”。后来大庙拆毁了,庄子就以朱姓命名为“朱家庄”。

  【十井】

  袁巷村庄名。曾用名“十井口”。据传,该庄有一口井,从扬州城东缺口街数起,数到这口井正好是第十口井,故庄名为“十井”。

  【祁家庄】

  丁长村庄名。关于庄名的来历,有两种传说。一说庄子上很久以前确有一户姓祁的,且是大户人家,方圆一带土地大部分是他家的,所以庄子叫祁家庄;另一说带有神话色彩,据说很久以前,有一男子推一独轮车从天而降,车右边坐一妇女,怀抱婴儿,左边坐着一条狗,车中间插一旗帜,上写一个“祁”字,故庄子取名“祁家庄”。

  【碾子庄】

  该庄地处大运河西岸,东西长700米。因早年庄上多有加工粮食的碾坊而得名。该庄曾为甪里村村委会所在地,分为碾一、碾二两个村民小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