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好记者讲好故事”——2020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经过各地各新闻单位层层推荐、比赛评选,从上万名报名参加活动的新闻工作者中评选出13名优秀记者代表全国百万新闻工作者,向全国观众讲述发生在重大新闻背后的感人故事。
光明日报社常河通过对最美奋斗者的3年追踪报道,讲述出扎根基层21年义务助教的乡村人民教师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崇高伟大。
坚守 初心 崇高
“我爱这个工作,我这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
这段视频,是我们三年前在采访时所拍摄到的。如果不看画面,你很难想象这铿锵有力的声音,出自一位91岁高龄的老人。
而这张图片,拍摄于今年的2月29日。图片上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捐款2万元的老人已经93岁。
他叫叶连平,是我跟踪采访了三年的乡村退休教师。2000年,已经退休10年的叶连平做出一个决定,开办叶连平留守儿童之家,义务为留守儿童补课。这一补就是21年。
20年的时间,叶老师不但没有收一分钱的补课费,还先后累计资助贫困生50多万元。每个暑假叶老师都会自费包车,带孩子们去附近城市的博物馆参观。
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只要看到这些乡村的孩子在公开场合和别人用英语进行交流,我就有一种成就感!只要看到博物馆里,孩子们专注的神情,我就知道又一颗爱国的种子正在萌芽。
我曾有过8年的教师经历,深知教师应该是像一束希望之光,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而那一刻,坐在我面前的这位老人就像一道强光,让我读懂了立德树人的真正内涵。
润物无声,大爱无言!
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叶连平,就是中国乡村教育的 “大先生”之一。
叶连平总是很谦虚地称自己是只“萤火虫”。但正是这乡间不起眼的“萤火虫”,却用燃烧自己的方式,照亮了留守儿童的天空,成为他们歧路彷徨时的“燃灯者”,和暗夜流泪时的亲情呵护者。
2019年6月底,我第二次去采访叶连平。
教室后面的黑板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千纸鹤。叶老师告诉我,这些都是刚刚过去的父亲节,孩子们做给我的祝福卡。
叶老师随手摘下一只交给我,我打开那只湖绿色的千纸鹤。上面歪歪扭扭地写着:“叶爷爷,您就是我最亲爱的父亲!”——一年级尤梦瑶。
我没有见到那个叫尤梦瑶的一年级女孩,但我知道在我以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不会忘记:那只湖绿色的千纸鹤、不会忘记尤梦瑶这个名字、更不会忘记这句逻辑错了却感情真挚的祝福!
2019年叶连平荣获《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和“新中国最美奋斗者”称号。两次赴京领奖回来,他把10万元奖金,全部转到了叶连平奖学基金,一分不剩地留给了留守儿童。
叶老师对我说,我的时间不多了,我要把最后的时间都留给孩子们,我希望我呼出的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
22年的记者生涯中,我一直聚焦教师这个群体。先后跟踪采访了:有着 “量子之父” 称号的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坐在轮椅上创办希望学校的“最美乡村教师”任影、被誉为 “燃灯者 ”的思政课老师路丙辉、还有矢志不渝推广魔芋种植技术最终却倒在科技扶贫路上的“布衣教授”何家庆。
倒下的那一刻,何家庆叮嘱家人:我死后把我的眼角膜捐给山区的贫困孩子。
这些人使我坚信,前进中的中国需要一种力量,需要有为文明接续香火的人!而我记录的这些人,不管是在偏僻的乡村,在大学的讲台,在尖端科技的实验室,还是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论文,他们都是在平凡中坚守的“大先生”。
坚守是因为不忘初心,而坚守自己的坚守,则是对使命最大的尊重!
93岁的叶连平至今还在乡村的讲台前坚守着。他每个月退休工资3000多元,除了留下500多块钱的生活费外,其余的全部用在了留守儿童身上。
叶老师欣慰的是:在他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在他付出爱之后,社会有一种温暖的力量回馈于他;而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在叶老师的奉献和获得感中,也有我们新闻工作者的发现和努力!
如果说我是一个喜欢奔跑的记者很大的程度上就来自这种力量。
我今年已经52岁,能奔跑在记者路上的时间也不多了,如果可能,我也愿意像叶连平老师那样,做一只新闻战线上的“萤火虫”,只争朝夕!
坚守一名人民记者的初心!
扛起人民记者该有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