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南通崇川区:“邻里+” 加出邻里“幸福感”

2020年11月02日 10:46:4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黄蒙 摄像/姜晨光 剪辑/李姗

  现代人住在公寓和单元楼里,跟左邻右舍的关系往往比较疏离,有时候楼上楼下住了几年也不一定认识。但在江苏南通崇川区,这里的人们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有着深切的感受。

  在这里,“邻里”不仅是楼上楼下左右邻居的“群体代称”,更是全国首创的基层自治“最小单位”:从2013年起,崇川区在社区居委会下进一步划小治理单元,以150-300户为单位,组建新型自治单元——邻里。“邻里”制度,让城市里的百姓找回了“邻里情”,幸福指数显著提升,有居民作诗道:

  相邻几幢楼,亲近三百户。

  有个理事长,还有九大员。

  互助又互爱,幸福一家人。

  家长里短日日侃,孤老病残人人帮。

  大事小事议一议,邻里有事齐出力。

  居民代表动动嘴,邻里社干跑跑腿。

  志愿团队撸撸袖,温馨家园事事美。

崇川“邻里”宣传语

  “邻里+自治” 绣花功夫打造治理“共同体”

  南通崇川区北濠东村94栋的居民温建伟这两天心情很好——他家楼栋前空地上的健身器材终于挪走了。这块空地,社区在前几个月规划建成了居民健身区,本来挺好的一件利民实事,没想到给94栋的居民造成了困扰。

  “从早到晚,老人聊天,小孩打闹,没个停!整栋楼的人休息都受到影响!”温建伟家住二楼,比楼上更闹心。在征集了楼栋居民意见后,身为“楼长”的温建伟向他的“理事长”顾思义提出了搬迁健身区的提议。

北濠东村社区“议事会”

  顾思义是北濠东村社区“崇睦邻里”理事长,他作为3个楼栋居民推选出来的“领头人”,是居民和社区沟通的代表。在他的建议下,北濠东村社区干部召集“议事会”:由社区里的理事长们商讨解决方法。经过5次讨论,健身器材最终被转移安置到了另一处空地安装。

北濠东村社区建设器材搬迁

  “有部分居民认为另一个地方比较远不方便,但大部分人还是理解和支持的。通过议事会的形式,我们可以把邻里居民之间各种问题都能够放在桌面上解决、民主协商,最后大多数人都能满意,这个结果就好了。”顾思义说。

  作为南通市首批安居住宅小区,北濠东村拥有4000多户、12000位居民,属于大型社区,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整个北濠东村社区工作人员只有14人。北濠东村社区党委书记肖潇坦言,光靠14个人,每天在承担上级任务的同时,还要解决类似健身器材位置这样层出不穷的邻里琐事,“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依托社区里的13个“邻里”组织,社区居民由“被参与”“被管理”化身为“管理主体”和“参与者”:社区按每300户左右设置一个“邻里”,每个邻里选举产生理事长、理事(楼道、楼栋长),配备1名专职社工担任邻里干事。13位不拿工资的理事长和社区保持紧密联系,每周通过“议事式协商会”、“一事一议会”,推动解决社区里的影响居民体验的“琐屑小事”,让问题在邻里解决、矛盾在邻里化解。

  “政府——社区——邻里”的新模式,解决了过去由社区直接面对“千家万户”的困境。“邻里工作其实就是我们社区和居民之间的相当于是一座桥梁,可以把很多的我们政务上的东西推行下去,同时居民的一些问题一些诉求也可以反馈到我们社区里面来”,肖潇说。

  居民与物业的矛盾,是如今许多社区绕不开的话题。但是在记者走访的崇川邻里中,邻里+社区+物业多方共建的模式得到应用,居民权益、物业利益、社区公益得到了较好平衡。在虹桥街道跃龙社区,在邻里骨干的带动以及社区干部的协调下,业主成功拿回了被物业封存而无法使用的地下车库。业主邵美玲告诉记者,“以前小区之间、邻里之间比较冷漠,出了问题我们自己不知道怎么去解决,现在感觉有了集体的力量。”

跃龙社区干部与社区居民商讨地下车库问题

  “现在社区居民重视知情权、表达权,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更加强烈。很多社区里的事情,如果单靠社区,或者单靠物业公司、单靠业主委员会都不行,需要我们多元主体,三方合作来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小区治理。”跃龙社区党委书记江韩兰说。

  “邻里+服务” 守望相助开启基层“微服务”

北濠东村社区志愿者帮助残疾和体弱老人锻炼身体

  “现在身体恢复得很好,都可以自己上下楼了!”当记者见到北濠东村社区53栋居民章国炎时,他正跟着社区志愿者们围坐一起做着“手指操”和“扔抛球”。今年78岁的章国炎五年前中风在家,几年都下不了楼,但自从去年参加了社区“康伴计划邻里行”活动后,他的身体逐渐恢复了行动力。

北濠东村社区居民章国炎身体恢复行动力

  志愿队负责人、39栋居民丁茂琴告诉记者,每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志愿服务队的十几位队员都会轮班来陪社区的老人们锻炼和康复,“像我们都是做奶奶了,孩子们都上班、上学了,在家也没事干,正好邻里邻居的,有需要帮忙的,一起说说话、运动运动挺好的。”

北濠东村社区志愿者丁茂琴带领大家做“手指操”

  在崇川邻里,常年活跃着2100多支各类服务队伍,每年完成各类服务项目6000多个,主要服务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帮困助残、为老为小、文化体育”。为了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崇川区实施一邻一品邻里公益微项目,每年区财政安排不少于250万元、街道层面安排不少于20万元、社区党建为民服务资金列支5万元,实施公益助力计划以及向社会组织、市场主体购买服务,丰富邻里服务供给。

北濠东村社区志愿者打理社区小花园

  黄钱玉的“雍睦邻里”就受益于此。作为北濠东村社区“雍睦邻里”的理事长,她负责的楼栋片区有一片荒地,时间一长杂草丛生,甚至有居民来这烧纸钱。深感环境受到影响,黄钱玉带领邻里居民志愿打扫,社区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给了黄钱玉团队“社区小花园”项目。“社区党委很重视,我们开了6次议事会,给经费让我们自己买花、买草,最后由我们居民自己来打理自己的小花园,周边居民也很认可,我们心情也很开心。”

  北濠东村社区党委书记肖潇对记者表示,不同的“邻里”需要面对千差万别的问题和服务需求,通过把兴趣爱好、利益需求相同的居民组织起来,社区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居民们更了解居民们的需求!”

  “邻里+党建” 价值引领凝聚和谐“一家亲”

  行走在崇川的诸多“邻里”,记者不禁产生了这样的疑问:楼长、理事长、志愿者都不拿工资,为什么有人愿意免费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这个问题,也曾是虹桥街道跃龙社区党委书记江韩兰的困扰。2016年,当她刚成为社区书记时,整个社区的志愿者只有个位数,而且基本都是社区里的工作人员。

  但如今,她的“邻里”志愿者队伍达到了300多人,其中的骨干包括大学教师、机关干部、甚至是公司白领。江韩兰透露,这一变化的背后是党组织的强大凝聚力。“我们把社区首先建设成党支部堡垒,然后在社区里寻找党员,请他们参与到‘邻里’里面来。”

跃龙社区党员志愿者参与社区工作

  党员的先锋作用,支撑起了“邻里”组织的成长发展,进而发展成为了“社区党委→邻里党支部→楼道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也正因为有如此强大的“骨架”,才能支撑“邻里”开展自治和服务的丰沛活力。

  “把我们的社区居民中的党员培养成我们的社团骨干,同时把我们的社团骨干也逐步培养成我们的党员,战斗力、凝聚力非常强!”江韩兰对此总结道。

  目前,崇川已建立149个社区(村)大党委,782个(网格)邻里党支部,1389个楼道党小组,2737个党员中心户,成为邻里治理的核心。

跃龙社区志愿者参与网格治理工作

  2019年,全区共有9000多名各级干部参加邻里志愿服务活动,每名党员至少认领一个岗位、开展一项行动,区级机关党支部和邻里党支部每年党员参加邻里志愿服务不少于25小时。在党建的强力引领下,崇川区每年组织邻里文化活动10000余场,参与人次300余万。近几年新修、改造小游园72个、成立各类文化兴趣小组、阅读社团近700个,崇川邻里已把价值观内外于里,外化于形,浸润社区居民。

  相邻、相亲、相照应!互信、互助、不互扰!如今的崇川,这样的邻里精神早已深入人心。“邻里+”,以加“毛细血管”式的精细自治,实现了基层有温度的柔性治理,“加出了” 社会广泛凝聚力,“加出了”居民百姓的幸福感。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