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河下赏新貌 碧水东罗探振兴

2020年10月30日 18:31:24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  10月29日,“高质量发展看江苏——全国新闻广播增强‘四力’江苏行”融媒体新闻活动采访团走访淮安市淮安区千年古镇河下、泰州市兴化市东罗村。在古镇河下,来自全国的广播记者感受到满满烟火气中透露出的古老韵味,而碧水东罗,带给记者们则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富裕生活的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碧水东罗一角)

  千年漕运重镇的旧貌新颜

  采访团一行漫步淮安市淮安区大运河旁的古镇河下上千年历史的条石板路上,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厚重的烟火气”。有着两千五百年的古镇河下,曾经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汉赋大家枚乘、枚皋,晚唐诗人赵嘏、《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女词人邱心如……千载以来,文脉不断。明清两朝,这里就走出67名进士,12名翰林,三甲齐全。

  但在厚重文化的背后,现在的河下古镇并不像其他经过整修的古街古巷那样,充满着商业气息,住在这里的,依然是多年以前的原住民,烟火依旧。

  河下古镇位于今淮安市淮安区的西北角,其发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了沟通江淮的邗沟,在淮安城北河下与淮河相接。千米长街青石铺,万家商铺依两旁。时代变了,如今这里是淮安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历史街区,也是京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区。

  从前,古镇河下的居民们期待着古镇的改变,如何做好古镇的保护性开发,使周边万名古镇居民从中受益,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2007年,淮安区开始启动古镇修复,在开发古镇河下文化旅游资源的同时,力求“保持原貌、修旧如旧。”

  多年以来,淮安区投入资金20多亿元对河下古镇、萧湖景区进行修缮保护,现在,曾经泛黄破损的墙体,斑驳的屋面已经修葺一新,古建筑的木质结构能保留的全部保留。沿街店铺的牌匾、幌子全部“如旧”,沿街店铺里有传统的老字号小吃店,也有被古镇吸引的80后、90后经营的时尚小铺。

  为了避免商业气息过重,而丧失原有的古韵味。河下选择了“外围开发、内围保护”的方案,商业服务建设只在外围进行,而原住民继续生活在老街上,保留下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古镇河下依然是当年的河下。

  “非遗”新名片 古镇在蜕变

  “千篇一律的古镇模式不是河下人想要的。”在接受来自全国各地的广播记者采访时,淮安区委宣传部的一位负责人如是表示。其实,从一开始,如何能在保护古镇的同时,更好挖掘开发古镇悠久历史和文化价值,是淮安区在对河下进行开发前讨论最多的话题,而引进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则是深思熟虑后的一条路子。

  淮安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素有“一乡一品”、“一乡一艺”之称,处处有绝活。从2006年起,淮安区开展“非遗”项目普查行动,共挖掘34个种类,397个项目。现在,全区4级非遗名录体系已经建立完成,将非遗项目引入古镇河下,利用市场的力量保护非遗项目,被提上了日程。

  “岳家茶馓,刚出炉的!”在省级非遗项目“岳家茶馓”店铺门前,第九代传承人岳云飞正在边吆喝边忙碌。长长的竹签,细细的面条,绕成梳子状放入滚烫的油锅,一分钟后,一份茶馓就新鲜出炉。

  “游客多了,礼盒装茶馓热销起来,但带着总归不方便。”岳云飞说,“我不懂网络,但我儿子懂。”现在的岳家茶馓,网店早已开设起来,淮安的“非遗茶馓”销往了全国,网销金额早已超过了实体店销量。

  为了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焕生机,淮安区已兴建河下古镇非遗文化产业园、湖嘴大街非遗展示一条街,目前已有40余位非遗传承人受邀进驻。非遗展示成了古镇的一张新名片。

  一汪碧水 高质量发展路上的东罗新图景

  29日下午,采访团一行走进兴化市千垛镇东罗村,白墙青瓦,绿水荡漾,草木生姿……好似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最美乡村画卷。从普通的苏北乡村到“中国最美村镇”,短短数年,东罗走上了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2017年6月,兴化市政府、东罗村村集体携手南京万科,在全国首创“工商资本+地方政府+村集体”模式,打造新时代农村新样本,碧水东罗则是这一新样本的第一块“试验田”,兴化市国资公司负责承担村内基础设施建设和村民房屋收租,万科作为社会市场主体负责承担新兴产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村民住宅改造以及部分景观等投资。

  兴化市万兴商业管理有限公司由此应运而生,专门负责东罗村长期的建设和运营。而这一模式中,最关键的创新在于推进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把村民闲置的集体土地作价入股合作平台公司,村集体享受运营收益分红。

  有了平台,产业又该如何兴旺?作为农业大县,兴化的优质农产品不胜枚举,从高质量农产品入手,是东罗人的第一选择。“我们邀请了知名团队,深入挖掘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了多个特色品牌,”万兴公司法人代表姚俊在接受采访团记者采访时表示,“高标准、高品质的产品通过包装和推广,只有差异化的产品定位才能提高产品附加值,不断为农民带来收益。”

  “壹禾壹斗”兴化大米(地理标识授权品牌)、“混合彩米”、“青田萃”大麦若叶青汁、“珍膏兴”红膏蟹等优质农产品、农旅融合产品“田园梦想家”……东罗目前已经形成“田园山河、大地礼赞”系列品牌矩阵。同时根据市场消费升级需求,着力于初级农产品精深加工,挖掘兴化地域文化特色,开发彩米粽、“兴兴in月、花花in月”中秋礼组、山川湖海和垛田新味等创意农产品,进一步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民增收。2020年端午彩米粽销售突破20000件。

  “针灸式改造”成就万亩荷塘边的乡村胜景

  在这几年的东罗建设中,“针灸式改造”是一个不得不提的词语。在保持村庄原有建筑历史外观不变的前提下,尽量拓展建筑的内在用途和安全系数,对原有建筑、景观、空间进行点状更新,像针灸一样,对原有建筑进行定制化改造。

  曾经的东罗大礼堂年久失修,几乎成为“危房”,在针灸式改造的理念下,改造团队在里面打上钢筋骨架,对外立面进行“微整形”,历史外观不变,门头上的五星红旗、太阳光芒和三面红旗都还在,功能却变成现代化乡村客厅。村民食堂、村史馆前身是空置危房,老庄台变成农民服务中心,厕所还在原址但已换了“乾坤”。在这里,建设改造用的不是“推土机”而是“绣花针”。

  不仅是原有属于村集体的房屋,农民家自住的房屋也在这一理念下变了花样。“比如说我们有一户村民,以前他家的房子已经比较破旧了,改造后,一层是饭店,二层是农户自己住的,三层变成了民宿。”在焕然一新的大礼堂前,姚俊介绍道,“下一步,我们还将改造出一条老街,继续把村里配套的道路和环境进行进一步的提升。道路还是原来那条道路,广场还是原来那个广场,村民的习惯也不会改变。”

  在这一理念下,特色民俗得以保留,各类民宿如雨后春笋。来往的游客多了,东罗的农产品销路也更广阔了。400多户,1500多位居民的人均收入越来越高,从2016年的18128元提升至2019年的25850元,年均增速超过10%。

  “我们希望东罗模式能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在采访结束时,姚俊对未来的东罗充满了信心。“再小的乡村,也一定有它的生存空间,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

  (来源: 江苏新闻广播/俞声扬 金晶  编辑/张闻芝)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