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 常州天宁富强村:一个苏南城中村的幸福小康之路

2020年10月29日 09:0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顾慧敏 汤琤 摄像/谢博涵 剪辑/王旖文 李姗

  乘坐常州市地铁1号线在茶山站下车,沿着宽阔的中吴大道向东步行约800米,就能到达如今的富强村。干净整洁的村路、错落有致的房屋和车流如织的马路、四周林立的高楼一起,构成了一幅和谐的城市图景。

  富强村位于常州市的主城区天宁区,三面环河,一面连路,是典型的中心城区城中村。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常州城市建设发展的机遇,富强村从一个靠农田为生、远离城市的农村村落蜕变为一个靠产业发展、集体富足的新“城中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幸福小康之路。

  在富强村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邵家村村民邵岳兴骄傲地说,如今,条件好了,在村里的生活水平已经可以称得上是“小康的小康”。

  要富裕先强村:富强村的产业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富强村都是农业,都是种田的,我们家也是种田”,生于1944年的邵岳兴回忆,“我读完初中后就回家了,那时候还比较困难,挣钱的出路只有回家种田” 。

  与邵岳兴家类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富强村的村民们大多以种田为生,一年“一季水稻一季小麦”,靠天吃饭的粮食收成最多只能自给自足,“富强村”的名号名不符实,村里人自嘲,“富强富强,肚皮空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富强村开始谋求产业的转变。第一家村办企业——富强五金厂开办,到1984年全厂拥有职工11人,年产值达到6万多元。 

  (80年代富强五金厂车间)

  同一时间段,富强村委整合了全村的农业资源,将农业生产和蔬菜种植有机结合,建成高标准蔬菜示范田1600亩,成为常州市有名的菜篮子基地,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富强村80年代的农田)

  富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土生土长的富强人贲秋菊认为,“富强村的发展是从村办企业开始的。村办企业办得越来越红火的时候,带动了周边老百姓办个体企业,帮村办企业加工零部件”。

  1987年,富强村委与常州林业工程机械实业公司合作,原富强五金厂改为“常州林业工程机械实业公司机械六厂”(以下简称“林机六厂”),厂规模得到大大扩充 

  1990年,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容,富强村开始撤队转居,成为城中村。到1994年,富强村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无田村”。没有了农田,就重点发展工业。1992年到1995年,富强村工业迅速发展,工厂数量增加到13家,工业总产值增加到几千万元,职工人数达到423人。1996年之后,富强村工业年产值超亿元。据村志记载,1998年,全村年人均收入5500元,这一数字是1988年的两倍多,是1984年全村年人均收入的十倍。 

  (90年代 富强村工业园)

  2010年,常州城市的提档升级再次给富强村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一方面,通过城市改造、拆旧建新,富强村的产业发展开始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过渡。另一方面,通过资产重组与资源盘活,村集体资产不断增值保值。2019年,富强村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盈利后,村民人人都可享受到发展的红利。 

  (富强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贲秋菊)

  “我们觉得一定要把祖祖辈辈留下的财富管好,所以通过盘活资产,购买、置换了一批优质的商业资产。现在我们村的总资产有1.7个亿。有了稳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才能为村民办更多实事。”贲秋菊说。 

  稳收益民富有:富强人的角色转变之路 

  随着富强村经济产业从农业、蔬菜种植业向工业、服务业进化,富强村民也完成了身份的转变,生活也越过越富裕。

  76岁的邵岳兴对此感受颇深,他是这些年富强村发展变化的亲历者与见证人之一。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回家种田开始,邵岳兴当了二十多年的农民,从最早种粮食到后来种蔬菜,分到自耕的三亩地,邵家的日子渐渐地有了起色。1984年,吃苦耐劳又脑子灵活的邵岳兴被村里安排担任村办企业富强五金厂的厂长。 

  “以前管理的时候,每年大队里面都要贴钱,工资都发不转,我去了以后,用了三年的时间,扭亏为盈,不但能发得出工资,还能交给大队两万块钱。”邵岳兴得意地说,他的秘诀是,将工厂之前应用的“大锅饭”式的平均分配改为“计件”制的按劳分配,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当时我作为厂长工资也就是38块4,不过年底可以拿到奖励的500块钱奖金,那时候能拿到这个500块奖金是很高兴的事情!”1994年,邵岳兴响应下海热潮,承包了厂的经营部,自己当起了老板,生意越做越红火,直到2004年安然退休。去年,他和村里其他2647位村民一起,变成了富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股民,将一起参与村里的重大事项决策。 

  对邵岳兴来说,除了角色的转变,生活水平的提高,最直观地体现在他经历的三代人的婚礼操办上。

  “其他都不用说,就说这三代结婚喜糖酒水的变化就能看出来生活的变化。以前我结婚的时候,喜糖一份是8粒硬糖,1分钱两粒,一共4分钱,一桌酒20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体面的事情了。”那是1969年9月,还是小伙子的邵岳兴时年25岁。 

  (1994年邵岳兴(中)在儿子婚礼上)

  1994年,大儿子结婚,邵岳兴专门到常州副食品公司采购喜糖,一份糖28颗,要十几块钱。“我儿子也是25岁结的婚,那时候家里的房子已经翻新了,喜糖也高级一点了,一桌酒席要三四百块钱,还不包括烟酒。” 

  (邵岳兴孙女的喜糖)

  今年年底,邵岳兴的孙女也将结婚,家里给邻里乡亲、亲朋好友们准备的喜糖早已备好,满满当当地放了整整一个墙根。用漂亮的丝巾装饰的喜糖盒里,塞满了糖、巧克力、零食饼干,也盛满了老邵的幸福。 

  强基建惠百姓:城中村的幸福小康之路 

  “发展为了百姓、富裕为了群众”,富强村在富了村民钱袋子的同时,也没有忘记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并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务以缓解“城中村”的弊病。 

  1984年起,富强村先后投资1000万元完成村主干道拓宽工程、绿化工程和亮化工程,投资350万元治理内塘河,沿河驳岸加设河道护栏,投资180万元建造梅龙坝排涝站,3座高标准公厕,以改善村里的生态、生活环境。 

  富强村村民孙亚萍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富强村近些年持续的垃圾清运工作和越来越美的生态环境。“村里一直有派专门的人来清洁垃圾、打扫道路,近几年绿化也做得很好,多了不少小花园,比起七八年前,变化还是很大的。”


(现在的富强村)

  1999年,富强村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对村民住房进行了统一设计,建成了一批供集中居住的别墅区,以改善村民的住房环境,缓解生活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以及管理难题。2010年,借助常州市城中村改造的契机,富强村引进华润集团,新建了华润小区,富强村民由此完成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2010年后富强村城市化改造发展后华润地块全景)

  今年,龙游河边张墅桥地块的居民们终于得到了对持续近5年的淹水问题的解决方案。“龙游河以前一直是我们的心病,每年到黄梅季的时候都会淹水,水是进我们屋里的,时间久了我们家里的房子就会开裂,墙角就会移动,屋顶也会漏水。今年旧房子拆掉了,我们都分了新房子,这种事情以后就没有了,这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村民何西红说。 

  “小有所依,中有所学,老有所养,给富强人一个幸福家”。这是贲秋菊的愿景。她希望,富强村的小康不仅仅要让村民满意,更要让他们感受到幸福。

  “我们为退养社员购买安康关爱行动老年人保险,为49个失地农民办理社保,将全体村民纳入城市医疗保险。退养老人每年生日赠送一个8寸的大蛋糕,每逢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会送上300—1000元不等的慰问金。” 

  (富强村民在居家养老中心练舞)

  如今,富强村里的老年人人口已经占了总人口数的一半以上,为此,村里建设了333平方米的居家养老中心。2016年,居家养老中心椿熙堂建成投入使用,为村内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社团文体活动、健康助餐等服务。今年71岁的谢兰芳是养老中心的常客,爱好跳舞的她,每周二都会准时带着一群姐妹们愉快起舞。“在这儿我们翩翩起舞,让我们的精神生活更加风采,给我的夕阳生活增添了光彩”,谢阿姨说。 

  (幸福银行的幸福戳章)

  今年,富强村还创立了“幸福银行”,建立了“幸福积分”的志愿服务制度。一个“幸福”的戳章不仅是志愿服务的证明,也是富强村民心声的表达。

  “现在生活富裕了,物质都不缺,主要就是要注重和享受精神生活”, 负责“幸福茶馆”的富强村村民蒋永良这样提及初衷。“原本就是一群老年人一起聊聊生活、家务事,现在改叫幸福茶馆,搬到了居家养老中心,我也感受到自己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