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子非
(作者陈子非,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10月23日,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以抗美援朝为背景的战争大片《金刚川》,于10月23日起在全国公映。
很多人对抗美援朝这段历史并不陌生,但对于电影中,发生在金刚川上的这场战役,可能知之甚少。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只要金城战役胜利了,抗美援朝也就胜利了。为了保障向金城前线输送战力和后勤补给,志愿军们誓死捍卫交通要塞——金刚川上的金刚桥。
《金刚川》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视点,它从非正面战场切入,由小视点打开大格局。电影聚焦过桥前的半天时间。那是1953年7月12日下午,负责修桥的志愿军工兵连接到命令,7月13日凌晨五点前,步兵连必须过桥,才能确保凌晨六点抵达金城前线。
敌军也知道金刚川这一交通要塞的重要性。轰炸机、侦察机轮番骚扰,高空炸弹轮番轰炸,桥炸了修,修了再炸。
这让敌军震惊不已:明明几个小时刚刚轰炸完的金刚桥,再过几个小时飞机一侦察,桥又修好了。
志愿军是怎么做到的?
《金刚川》采用的不是常见的线性时间叙事,电影分为三个篇章,从三个视角讲述半天内发生的同一件事情——修桥、护桥、过桥。不同篇章的信息相互补充,最后浮现出答案。
在步兵的视角里,桥一次次被炸毁,工兵一次次把桥修好。李九霄饰演的刘浩一开始不太明白他们步兵干嘛也来修桥,他认为自己是要上战场的。但他这会儿明白了:这里也是战场,这里处处都是英雄和牺牲。
在对手(敌军)的视角里,当他发现桥总是几个小时就迅速复原,他才真正了解了中国军人,“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
在高炮班的视角里,则通过张译饰演的张飞以及吴京饰演的关磊,诠释了志愿军不畏生死、浴血奋战的斗争精神与爱国精神。
电影中,亲历过这场战争的志愿军,以旁白说道,“俺们这些人,真的没有一个怕死的。”志愿军“不怕死”,所以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使命。他们的武器装备远远比敌军落后,但跟敌军相比,他们有更顽强的意志、更坚定的决心、更无畏的精神。敌军的炮火,可以把桥冲垮,可以把志愿军战士的生命夺走,但它夺不走志愿军保卫家国的意志、决心和精神。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中国人民是惹不得的!”
虽然是一部主旋律电影,但《金刚川》并没有什么说教味,相反,它的可看性极强。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电影成功的人物塑造。以往我们在书写英雄的时候,常常不自禁地把英雄刻画成了“神”,这样的角色刻画反倒因为脸谱化而显得单薄,缺乏足够的感染力。《金刚川》则为我们还原了英雄作为普通人的那一面。张飞和关磊是整部电影中最饱满也最动人的两个角色。张飞一出场时,机警细心,但性格有些谨慎畏缩;作为他的师傅,关磊的性格与他则有所反差,关磊豪迈洒脱得多,经验更丰富,嘴上总不饶人。两个人虽然经常斗嘴,但感情深厚,对对方的关心全在细节上。比如双方都争着要抢第一个炮,实际上是要把更大的生还机会留给对方。
普通人身上迸发出的神性,才是人性最华彩的时刻,也是人最有力量的时刻。张飞、关磊,不仅是志愿军的缩影,是中国军人的缩影,也是中国人的缩影。中国人民爱好和平、拥抱和平,“朋友来了有好酒”,可“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