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千县万村调研行”| 湖北沙洋的致富探索:从一户多田到按户连片

2020年10月18日 09:00:0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开栏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小康生活,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千年期盼。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为记录好、呈现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荔枝新闻深入全国在小康社会建设中颇具特色的市、县(区)或村,把笔头和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如实记录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非凡历程与辉煌成就,生动展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拼搏与奉献,展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展示小康的成色与温度。 

  

  荔枝新闻记者/顾慧敏 剪辑/王旖文 毛婧  

  秋分刚过,褪去了最后一丝炎热的凉风拂过田间,黄澄澄的稻穗随之摇曳,饱满的穗粒压弯了枝头,诉说着丰收的喜讯。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村民肖加兴家的中稻收割已进入尾声,父子俩着手播种起了冬小麦。过去,忙完秋收,为过冬作物播种的时间起码要再往后推半个月。“在没连片耕种,种‘插花田’的时候,每一个忙月就要45天,一个工作日只能搞一点点”,肖加兴回忆。如今,自家耕地连成了片,又有了机器的帮忙,“种100多亩田,都没有原来种9亩多田的体力劳动重”。土地多了,耕种效率高了,种地的收益也越来越好。这几年,肖加兴把在深圳打工的儿子儿媳也叫回了家乡,帮着一起干活。

  在沙洋,像肖加兴一样从土地连片耕种中获益的农户并不是个例。2015年,沙洋县在成功试点的基础上,首开全国先河,在全县推行了“按户连片耕种”模式,为农地的“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探索了解决方案。

  “连片种植真是好,机械耕种效益高;你帮我来我帮你,欢歌笑语拉家常;不起早、不摸黑,轻轻松松过忙月;电好管、水好放,田里种出金凤凰。”一首流传于沙洋县的《连片耕种颂》唱出了农民的心声。

  耕作发展之苦倒逼农地制度创新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地处鄂中腹地,江汉平原北端,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过去,在农业机械化尚不发达的年代,为了保证公平,土地分配多以距离远近、土质肥瘦、水源好坏等因素为标准,首要考虑农田数量、质量平均。这在客观上导致一个农户的承包地块分散在几个甚至十几个不同的位置,形成了一户多田的形态。

  当时,沙洋县全县共有107.7万块耕地,每户平均8.7块,而每块地的面积大约只有0.88亩。肖家兴记得,2002年以前,他家的9亩地,被分散成了26块,“东南西北”四处都有。为了给一块不到3分地的田块放水,要用板车把5卷塑料管和3卷电线拖过去,“耕种起来太费神”。

  沙洋县拾回桥镇刘店村村民李造权告诉荔枝新闻,以前收割水稻没有机械,全都得靠肩膀一担一担的挑回来。可是田地分散太远,路也不好走,从最远的一块田把稻子挑回家,一趟就要花上30分钟。等到秋收农忙,夫妻俩、儿子儿媳加上女儿和老父亲,一家六口人一道,也要花上1个半月。

  而土地的这种“分散化、碎片化”又影响到了农田的水利灌溉、种植计划以及机耕道的修建。

    (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原党支部书记 杜龙兵)

  据沙洋县毛李镇三坪村原党支部书记杜龙兵回忆,2002年以前,三坪村的水利条件相当差,“几乎没有水源。全村2070亩地,每年旱死的作物近200亩,减产的、绝收的则要占到30%左右。”三坪村位于漳河三干渠最末端,曾经依靠漳河水库放水灌溉,但因有100公里长的渠道,导致放来的水损失了80%,难以维系生产需要,还会引发村民矛盾。而等到漳河水库不放水后,三坪村和附近的合议村靠长湖进行三级提水,但一亩田最高的共同生产费达到360元,加上其他税费,农民苦不堪言,青壮劳力便纷纷外出务工了。村子的发展问题一直困扰着当时年轻又满腔热忱的村干部杜龙兵。

  与杜龙兵类似,时任沙洋县拾回桥镇桥河村党支部书记的陈先云也感受到破解土地碎片化难题刻不容缓。“我们那个村(即桥河村)跟别个村不一样,因为我们要搞蔬菜种植,田地必须要连片,不连片产业就不好发展”。

  农田水利的严峻形势,迫使农民自己想办法,对集中田块、挖堰塘、打机井的呼声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末,为了打破条件制约,发展农业生产,沙洋县的一些村组农民开始积极探索实践承包经营土地、按户归并集中,以期找到一条破解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因地制宜 首创“按户连片耕种”

  (如今连成片的耕地)

  毛李镇三坪村是沙洋县最早对“按户连片耕种”模式进行探索的代表。

  1997年,为了回应村民们提出的,从根本上解决农田灌溉等问题的诉求,三坪村自发启动了按户归并集中工作。时年35岁的村支书杜龙兵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征求意见,通知到包括外出务工在内的每一户村民。到2002年,针对“按户连片耕种”的推行推广,全村组织了超过百次的讨论会。“一块小的堰塘会有一条意见,这个意见我们必须要达到让60%以上的群众满意,然后一块地(的划分)也是这样,”据杜龙兵回忆,当时每次讨论会讨论的问题都非常细致,最终共汇集了1000多条讨论意见。

  根据讨论的结果,在1997年到2002年的五年时间里,三坪村陆续解决了农户们最为关心的宅基地和菜园自留地的分配、机耕道的整修以及用水用电的公共设施建设等问题,为后续成功推行按户连片耕种奠定了基础。事实上,这些工作的完成并不容易,“对农民来说,最大的矛盾就是土地、交通和水源”,杜龙兵这样总结。时任三坪村治保主任肖云回忆,当时曾碰到过不小的阻力,给村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想起来都怕”。

  2014年4月,沙洋县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以不同的路径在三个不同的村镇开展了连片耕种模式的试点工作。2015年5月,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之上,沙洋县开全国之先河,在全县推行了“按户连片耕种”模式。沙洋县农村经营管理局局长王家平告诉荔枝新闻,按户连片耕种的核心是“三稳定一调整两集中”,即保持家庭承包方式、面积、期限稳定;实行农户经营地块调整;实行经营权或承包权连片且不“插花”向单个农户集中,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总的要求是“一主一辅一不得”,即以土地经营权流转为主,以土地承包权互换为辅,不得整村打乱重分。

  2016年、2017年,“按户连片耕种”模式连续两年写入中央1号文件,作为全国农村土地改革的范本被农业部确定为“沙洋创新”。

  (收割打捆一体机在沙洋县田间作业 荆门日报记者 朱舜/摄)

  调结构创增收 农田里种出金凤凰

  因地制宜的“按户连片耕种”充分尊重农户的意愿,使耕种土地连成一片,既稳定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又放活了土地经营权,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家庭增收,得到了群众的普遍拥护。

  在沙洋县拾回桥镇刘店村村民李造权看来,“按户连片耕种”的模式一方面减少了农民的劳动强度,“让我们在农闲的时候有时间去外面打工,相应也增加了收入”;另一方面还能带来社会效益,“过去我们乡邻之间还为田地放水,或者为了田里人走路、插秧这些事闹矛盾,现在连矛盾都没有了”。

  沙洋县曾集镇万里村村民付晓军2011年返乡创立了万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按户连片耕种”之后,他通过土地流转,已经承包了一千多亩地。“按户连片耕种把田集中起来,由我们合作社种的话,可以节约一些开支,(包括)一些机械费用、人工费用,我们机器作业可以一块接一块的耕种,插秧等等就可以一起做”。

  (万里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社员在田间用机械作业)

  近几年,土地的连片耕种,更多的为农产品品质优化和产业发展的结构调整打下了根基。截至今年6月底,沙洋县连片耕种率达92%。耕地连片之后,沙洋县利用农业资源优势,引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小龙虾、花卉苗木等五大特色产业链。2019年,沙洋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收入支配超2万元。

  (村民们正集中于花卉苗木培养)

  “在推行‘连片种植’模式前,稻谷品种参差不齐,加工出来的大米破碎率高,腹白大、口感粗糙。在‘按户连片耕种’模式推行后,统一化的耕种管理对优质粮源提供了保障,加工出来的大米无论从外观、色泽、口感等方面对比之前有了质的改变。” 沙洋县楚稻香合作社理事长袁伟称。

  曾经为未来产业发展发愁的桥河村,如今已经成为了远近闻名的蔬菜村。“我们3000多亩的蔬菜,2000多亩的鱼,不仅仅提供给湖北省内其他市,还销往周边的其他省市,湖南的长沙岳阳、河南、四川都在我们这里拖蔬菜,还供不应求。白芹、莴笋、香葱、空心菜是我们村主要(种植和销售)的四种蔬菜。” 沙洋县拾回桥镇桥河村原党支部书记陈先云娓娓道来,“现在我们这个桥和村的话,在省里基本上都是有名的,我们的家家户户都有存款,家家户户都在荆门、武汉买了商品房。”陈先云的语气里充满着自豪。 

  湖北省荆门市沙洋县县委书记刘克雄称,接下来,沙洋县将继续充分发挥农民的首创精神,积极拓展和深化按户连片耕种成果,通过引进和培育农业合作组织,打造特色种养殖业品牌,大力发展优质再生稻、高油酸菜籽等块状经济,不断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农村稳定,进一步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沙洋县县委书记刘克雄在毛李镇调研)

  “每天早上起来呼吸着家里新鲜的空气,看看水田里的甲鱼吃食,春夏秋季交替一水两用种稻谷养小龙虾,这样的生活比我之前在外地打工的时候感觉还好。”官垱镇金鑫惠家庭农场负责人金义成满足地说。

         (俯瞰沙洋村镇)  

  (图片、视频由荆门市沙洋县县委宣传部提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