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周军
今年10月13日是第31个国际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风险治理能力”。防灾减灾,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发展大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场合就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建立高效科学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提高全社会自然灾害防治能力,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国家安全提供有力保障。国际减灾日到来之际,如何趋利避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防灾减灾意识深入人心,再次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话题。
自然灾害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威胁人类生存。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发重发的基本国情警示人们,防灾减灾、抗灾救灾依然是不得不面临的重要课题,毁坏的家园、逝去的生命,也反复为加强我国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敲响了警钟。
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牢牢托举起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底线。长期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持续加大应急防范体系建设。从高规格发布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意见,到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应急管理部,再到凝聚起更加广泛的基层力量,下好防灾减灾“一盘棋”……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得到有力提升,防灾减灾救灾成效举世公认。
犹记得,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多地遭遇强降雨,发生严重洪涝灾害。党中央坐镇指挥,应急管理等部门靠前督战,各地方各系统协调联动,武警官兵、地方应急力量、志愿者齐上阵,一时间构筑起防灾减灾的“钢铁长城”,以快速响应和坚决行动把人民群众的财产损失降至最低,防灾减灾成效显著。更为重要的,在防治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我们淬炼了本领,也增强了自信。
当然,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更应看到,目前我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我国季节交替相对明显,北方冰冻、南方洪涝,一些地方地震灾害等多发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加强预警和监测能力,以科技手段的升级、管理体系的优化、防灾减灾力量的加强,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天灾无情人有情,灾害无常人更应有为。各级党委和政府应牢牢树立底线思维、风险意识,切实担负起“促一方发展、保一方平安”的政治责任,在实践和发展中建立健全更加有效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关口前移、防治结合,以“金刚之身”筑牢防灾减灾的“铜墙铁壁”,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在与自然灾害的一次次交手中,把握主动、赢得新机。(周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