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规划师到规划局局长,从国家文物局到故宫博物院,再到故宫学院,作为故宫流量级 IP 的打造者,故宫博物院前任“掌门人”单霁翔被称为 “网红院长”,他曾花5个月时间,走遍故宫1200座建筑、9371间房,让紫禁城里186万多件文物重焕生机。昨天下午,作为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建筑学会联合主办的“江苏·建筑文化讲堂”第四讲嘉宾,他在江苏大剧院为大家开讲《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单霁翔在“江苏·建筑文化讲堂”
江苏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徐宁主持讲座
“希望南京多建些考古遗址公园”
单霁翔接受我苏网采访
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之前,单霁翔做了十年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妥善处理了城市建设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很多矛盾。
大明宫曾是大唐帝国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面积3.2平方公里,比故宫大四倍多,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毁于唐末。上个世纪40年代黄河决堤,河南黄泛区的老百姓没钱进西安城,就在城外这块荒地搭棚建屋、打井照填生活下来,结果越聚越多,后来居住了10万人。1961年,大明宫遗址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又给予控制,所以这个地方就慢慢成为城市生活最困难的区域,几十家使用一个洗手间,几家共用一个水龙头,“当时西安市的领导说,国家文物局能不能和西安市政府一起合作,把大明宫遗址含元殿以南广场到丹凤门的区域整治出来?后来一拍即合,这就开始了整治。”
十个月的时间,10万人离开了大明宫遗址,拆迁了350万平米的房子,50个拆迁办公室全被锦旗铺满了,人们发自内心地感谢政府改善了他们的居住条件。
经过整治,2014年,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顺利进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拆迁花80多亿,投入20多亿,其实政府是没有亏钱,是盈利的,因为周围的地价全涨了,谁不愿意在公园旁边盖房子”?
单霁翔表示,今天的城市建设和遗产保护之间是不可分开的,在城市建设中要更好地注重地域文化的保护、传统文化的保护,特别是那些已经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省级、市级、县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但不是把它们紧紧地锁起来,让它们脱离社会生活,而是要把它们经过精心地修复、精心地展示,进入人们社会生活,南京也是古都,密密麻麻从东吴一直到民国的遗址,如果把一些考古遗址做成考古遗址公园,让更多的人能够进入考古遗址的现场,能够感受它悠久的历史,和它对今天城市文化所做的支撑,这样才能使它得到更好的保护。
“太多年轻人喜欢南京博物院”
关于故宫博物院,单霁翔在讲座中表示,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观众数量不断增加,去年的观众人数已高达2000万左右,创历史新高,但让他最高兴的还不是这个数字,而是现在50%以上的观众都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为了看展览而来,为了拍照而来,为了约会而来,为了参与我们数字技术的活动而来,为了买我们的文创产品而来,总之流连忘返,开门就进来了,闭门才走。”
而这种情况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今天这一代年轻人,包括我们的90后00后,他们的成长环境跟过去的时代是不同的,在他们的成长中,大量信息扑面而来,他们会有选择地去接受。”
单霁翔说,在这方面,故宫做了很大的努力,不断观察年轻人的喜好,把有特色的文化价值提炼出来,并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呈现,比如举办打造《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上新了·故宫》热门综艺,以“萌”为特色玩转文创界,依靠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将故宫打造成为十亿万级的博物馆等。
同时,单霁翔也高度评价了江苏的博物馆,他说江苏是全国博物馆最密集的省份之一,有很好的一些博物馆文化传播经验,最为出色的就是南京博物院,它在扩建以后,展厅的接待氛围和条件大大改善;南京博物院经过充分酝酿、设计研发,不断推出一些新的展览,它的数字技术、文化创意产品都很出色,太多年轻人喜欢南京博物馆了;它也带动了全省的很多博物馆,苏州博物馆、镇江博物馆等都很出色,“对于博物馆的建设,我觉得是走出了一条结合我们地域文化,也结合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并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风貌与特点”。
不过,单霁翔表示,目前国家正在大力发展民营博物馆,使更多的收藏界人士、社会人士加入到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行列,江苏在这方面创造了很多经验,但还有很多的提升空间。
“需要进一步梳理沿线城镇村与大运河的关系”
在担任国家文物局局长期间,单霁翔也推动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他说,最初申报世界遗产的是京杭大运河,后来扩大到隋唐大运河,节点中有一个洛阳,过去西安到罗马是陆上丝绸之路,但既然到了西安应该也牵扯到洛阳,洛阳是汉代两京、唐代两都,这是不可分割的一对城市,于是陆上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延伸到了洛阳。到了杭州还没有到海,于是又把宁波、绍兴这一段的浙东大运河加入进来,连接海上丝绸之路。通过中国大运河连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中华大地上这样一个人类迁徙、商品贸易、文化交流的大型的网状的文化遗产带。
江苏段起源最早、段落最长、网络体系最完善、沿线城市最多、运河文化最完整,历史最悠久、文化遗存最丰富。新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让大运河资源“活起来”?
单霁翔建议,大运河是一个极具挑战的文化遗产资源,它是一个流动的人们正在使用的,同时它又是一个现行的连续的文化空间,对于它就不是一个点一个面这样的保护,它是整条文化线路的保护,它连接着沿河很多村镇、历史街区,这些村镇、历史街区因运而生、因运而兴,应该进一步梳理它们和运河的关系,使它们因为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使它们有更加骄傲的文化身份,“这就要求我们对运河文化要有一个全面的理解,理解它所呈现的不同景观,能够让这些景观不因为今天的一些开发建设项目而受到伤害,把更多的美好景观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现在生活中,这就是对运河保护真正的一个意义所在”。
总之,在单霁翔看来,保护,不是把文物锁在库房里面严防死守,而是让它们有尊严地展示出来;利用,要把挖掘出来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与人们的需求对接,创新文化传播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融入百姓文化生活,才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我苏网讯 记者/五柳 张明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