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文化与苏州手工艺交汇,激起了怎样的“浪花”? | 荔枝智库

2020年09月11日 15:50:39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明清时期苏州的工商业空前繁荣,运河的发展为苏州的崛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没有运河就没有苏州,更不会有传统手工艺的繁荣。染织业作为苏州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依托苏州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地理位置而生,又凭借运河得以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

  大运河作为南北流通的血脉,始凿于春秋时期,隋朝建成,唐宋兴盛,元朝取直,明清疏通,后代治理。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在历史上发挥着南粮北运、通商惠工、军备调配、防洪灌溉等作用。苏州作为运河沿线城市之一,是唯一以 “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吴越时期享有很高的地位,随后一段时间便陷入了沉寂,直到宋代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等原因,苏州经济再一次蓬勃发展,以染织业为代表的传统手工业也随之兴盛。

  大运河的开凿使得苏州传统手工艺有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染织业更是凭着苏州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便利的交通运输得以在众多行业当中脱颖而出,精美的织物流向全国,甚至受到海外市场的青睐。

  苏州手工艺代表——染织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纺织与印染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原始时期,先民便懂得利用自然,就地取材,作为纺织与印染的原料,并制作简易的纺织工具。夏、商、周时期,纺织图案多以小花纹和几何纹为主; 到了西周,出现相对简单的纺车、织机;汉代时,开始广泛使用斜织机、提花机; 唐代以后,纺织机器日渐完善,其纹饰也变得丰富多彩,染织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宋代的染织业十分发达,产量高于唐代,不仅供给北方强族使用,还大量出口。明代的纺织品品种多样,有棉布、云布、标布、扣布等,且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印染技术,直到法国的佩罗印花机 ( 公元1834年) 出现。从晚清开始,我国染织业就出现了各种近代化的技术因素,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染织业逐渐被机器所替代。

  苏州有着2500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凭借其精细的手工艺品,历来享有盛誉,是全国重要的手工艺品生产基地,在明清时代更是达到顶峰。诸如缂丝、刺绣、宋锦、制扇、玉雕、木刻年画等工艺,唯独苏州做得最好。苏州作为当时的 “时尚之都”,近到松江、无锡,远至京城、广州等地,都有受到影响。

  其中,缂丝产品作为我国传统的丝织工艺品,是中国纺织艺术品中的精华。缂丝是一种带有立体感的丝织品,也叫 “刻丝”。缂丝自古便有“织中之圣”的美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 ( 前1600年-前1046 年) ,到了宋代,缂丝非常受人追捧,其织物色泽优雅,构图严谨,所描绘之形象生动形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的南移,能工巧匠也在苏州、松江一带聚集,苏州缂丝技术大大发展。自南宋以来,苏州始终是缂丝的生产中心,其稳定的地位,对中国纺织业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苏州的踹布业也极为兴盛,主要表现在清朝,染坊工人达数千。阊门位于南濠、山塘、枫桥的汇集点上,该区域集中了大量商业活动,出阊门便入大运河,城门外畅通的河道便于商贾往来、卸货入仓,因此也有 “金阊门银胥门”的说法。棉布贸易中心的转移,带动棉布染整加工的中心也从松江移到了苏州,而后随着纺织市场的扩大和棉布加工业的兴盛,踹布业在康熙年间从染坊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手工行业。

  中国染织业发展历程之久远,源于先人的智慧和匠人们不断改进的染色与纺织工艺,运河在推动其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苏州作为染织业的中心,其手工业不断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更是离不开运河。

  运河文化与苏州传统手工业的关联性

  1  独特的区位优势

  苏州地处太湖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润,适合农作物的生长,自古有 “苏湖熟,天下足”的美誉。苏州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蚕丝粗细均匀,制作的织物也就非常的精美,受到国内外市场的青睐。同时,南北大运河的开通,使得苏州处于一个南北贸易的节点上,这也带动了南北方之间的文化交流,使得传统手工艺在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中得以发展。

  独特的区位优势,使得苏州丝织品拥有广大的市场,明清时期,依靠运河便利的水运,苏州丰富的丝织品行销南北。此外,运河还带动了众多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运河的疏通,使得长途运输业变得发达,水运便利,南北两地商贸往来更加频繁,也吸引了许多外来商人与手工艺人,促进了当时苏州的经济发展,使苏州手工业空前繁荣。

  独特的地理优势,使得苏州与海内外的往来交流更加频繁。

  2  便利的漕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自唐代中叶安史之乱开始,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转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由于战争、统治等需要,苏州运送粮食、朝贡在内的各种物资,而水运以其运量大、运价低的优势成为其主要方式。

  运河作为当时沟通京城和苏州的交通要道,具有水运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承载的河道运输功能相比陆路来说成本低、运量大,对调剂京城供需、灾荒赈济等都起着不可轻易替代的作用,是各地按照皇帝旨意对物资进行调拨使用的最好选择。不仅如此,运河还和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间有些密切联系,通过漕运、陆路、海运,将苏州的手工艺品行销各国,往来苏州的商贩络绎不绝。

  3  官营织造所在地

  在今日苏州观前街上,有明代皇家在苏州设立的丝绸管理机构北局,不仅如此,在苏州城南还有官府设立的苏州织造总署。皇家选择在苏州设立两家织造府,足可看出苏州对皇家的重要性。南宋政治、文化中心南移,宋高宗在苏州设立宋锦制造署,以便满足宫廷使用。明万历年间到清朝康乾时期,江南织造业成为皇家的造办工厂,帝王皇后的龙袍凤披以及官员官府的官补,都要由苏州手工艺人完成。

  皇家的推崇使苏州手工艺引领时尚潮流,反映在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上,以 “苏意” “苏样”为代表的苏州时尚引领全国时尚,有 “广州匠,苏州样”“破虽破,苏州货”等说法。

  4  商业经济中心与运河的关系

  明清时期的苏州是中国的商业经济中心,具有高度的商业文明。发达的货运推动着染织业、商品贸易的发展,还连接上了同海外联系的贸易网络。京杭大运河的出现成就了苏州在商业方面的首屈一指,水运是当时主要的交通贸易方式,时至今日,苏州还有将近一半的货运量依靠水路承担。

  经济的繁荣改善了城市风貌,增加了丝绸制品的输出。作为苏南地区的中心城市,国家的经济中心,苏州府人口众多,经济繁茂,手工业者的猛增、便利的水陆交通都使得丝织业更加兴盛,拥有更多从业人口。同时经济富足之后人们更加注重穿着打扮,人们开始享受绫罗绸缎带来的舒适感,并期望能彰显出身份地位的尊贵,这就给染织业提供了巨大的消费市场,苏州产出的丝织品更是在全国上下流通。

  促使苏州商业兴旺繁荣最重要的因素当数大运河的开凿与通航,流通作用生产,是将 “工而成之,商而通之”变成现实。

  5  融合及分化新的行业

  《红楼梦》里讲到苏州,称 “姑苏城的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的风流富贵之地”。经济的繁荣助推文化的兴盛,明清时期苏州文化昌盛,人才济济,重教崇义蔚然成风。苏州还是中国传统戏装道具生产基地,文化繁荣带动戏曲走向繁荣。

  来自南北各地不同的戏腔和行头在苏州汇集,不仅使运河承担起戏曲生存与发展的 “戏路”的功能,更是在手工业丝织业中分化出专门的剧装戏服制造技艺。苏州生产剧装戏具已有500余年历史,在戏剧界久负盛名,今天昆曲 “百戏之祖”的美誉与其在舞台效果和演员服装配饰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颜色绚丽的戏装和道具离不开染织业,2006年苏州剧装戏具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首批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目。

  苏州丝线光、滑、柔,可分掣为细若蚕丝的线绒,还可染一百多种颜色,每种颜色还可再分二十多档色阶,再融合刺绣等工艺,制作出来的戏服、戏具美轮美奂,穿着苏派戏服在舞台上表演,顷刻之间光彩夺目。京剧界四大名旦的剧装都曾在苏州定制过戏服。

  戏曲的发展和戏服戏具的买卖随着 “戏路”运河进行传播,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立足运河文化,探索新方向

  立足运河文化,拓展旅游链条,是探索旅游综合效益的最佳方向。通过招商引资和开展大众创业活动,加强大运河文化接待、购物等配套措施建设,研发相关文创产品,例如纪念品、工艺品、食品等一系列衍生品,旅游产业链条不断拉长,通过运河文化来带动一系列产品,又通过产品推动运河文化的发展。建立环运河游,让游客在领略苏州美景的同时,体验传统手工艺制作,深入挖掘民俗文化,感受文化名城与运河二者之间的关联,了解传承之不易与传统手工艺的魅力所在。依托运河文化,充分挖掘当地民俗、民间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对运河沿岸进行有意识的保护,加强宣传 “特色”旅游,文化旅游、影视旅游、禅修旅游、民宿旅游等个性旅游相互补充,充分利用资源,进一步丰富旅游内涵!

  清代,苏州染织业发展大好,阊门外的上下塘一带染坊众多,染色的大量污水流进河道,百姓不堪其扰,要求迁移染坊,当时的官府顺应民意,立下《永禁虎丘染坊碑》以示支持,可以说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水质保护法规。

  如今我国是全球纺织品第一生产大国、纺织印染大国,在环保方面,运河保护对染织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也为其制定了更完善的法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合成染料和助剂已不同于传统染料,纺织印染行业技艺不断的提升,无疑提高了废水处理难度,而政府针对印染行业生产及排污制定日益严苛的污染管控政策,要求企业致力于更新生产技术、排污技术,以此来实现少污染、零污染的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

  探究大运河和苏州传统手工业中染织业传承发展的关联性,调研苏州市内染织行业发展现状、运河文化影响领域,分析领域分布情况、现状形成原因、运河文化在染织行业中的重要性,以及在其传承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其目的是为促进苏州市内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依据,为运河城市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建言献策。

  大运河作为珍贵的历史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卓越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而其产生的运河文化更是凝聚了政治、经济、社会诸多文化智慧,以苏州传统染织业为例,由于运河便利的交通条件,南北商机不断显现。生长在运河流域的纺织原料质量高、易于染色纺织; 水运特有的优势对于传达南北讯息、物资调拨使用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事剧装戏服的匠人、从事染织的工人数量众多,戏剧的发展和染织工艺的发展相辅相成,通过运河沟通南北,间接促进市民文化对染织图案等题材的调整。寻访运河沿岸染织业,对苏州传统手工业如何进行活态化传承,把运河民俗融入到生活之中,以及对于环境问题提出更多意见进行思考,是对现存运河文化价值内涵的补充。

  荔枝新闻与苏州大学联合出品

  文章首发于《西部皮革》2020年14期,转载略有删节

  (作者矫宇洋、钟嘉梅系苏州大学艺术学院学生  指导老师系郑丽虹副教授  编辑/刘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