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的《信条》是超越自我,但观众会买账吗?|荔枝娱评

2020年09月05日 13:25:2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李勤余

  (作者李勤余,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知名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4日零点,《信条》在中国首映。凌晨时分,我赶到影院,已有不少人坐在了自己的位置,脸上满是期待。看来,克里斯托弗·诺兰这块“金字招牌”真不是盖的。

  不过,影片开场没多久,我环顾四周,大家的表情就有些僵硬了。上映之前,宣传语上写的是本片要比《盗梦空间》《星际穿越》“烧脑”十倍。坐到影院才明白,这话还真是不夸张。都说《盗梦空间》“烧脑”,但当年理解起来,也没那么困难。几层梦境虽然看上去很酷炫,但总体还是线性叙事,大家主要还是对诺兰的创意表示叹服。可这一回,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怎么说呢?《信条》是一部即使你想剧透都没办法剧透的电影。比方说,我可以告诉你,这部电影讲的是主人公(因为他没有名字,就叫他“无名”吧)为了阻止来自未来的敌人毁灭世界而开始的一场冒险。又或者,我可以这么讲,本片要展现的是主人公“无名”逆转时空,和同伴一起(这同伴还包括了过去的自己、未来的自己),挫败了一位思想偏激的富翁想要毁灭世界的企图。但这么说,其实等于啥也没说,你看了电影就会明白。

  诺兰对时间概念的迷恋是众所周知的,但敢在大荧幕上这么玩,而且直接把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转化为视觉图像,确实出乎我的意料。

  老实说,两个半小时的电影,前一个半小时我都处于问号脸状态。直到影片逐渐进入高潮,一些疑问才得到解答,但我绝对不敢拍着胸脯表示“我看懂了”。我相信,和我一样不够聪明的观众,应该不在少数。

  有人说,本片需要“二刷”“三刷”才能看懂,这是句大实话。比方说,“无名”的好伙伴尼尔,为何要在影片结尾告诉他,有些事对有些人来说是开始,对有些人来说是结束。你非得看第二遍,才能对这两人的友谊有更深的理解。

  又比方说,女主凯特看到在游艇上一跃而下的女子,羡慕她的自由,但她不知道,这其实是未来的自己。这样的伏笔在片中比比皆是,不反复刷,确实体会不到。

  但问题也来了,如果一部电影非得靠“多刷”才能看懂,它还能算一部佳作吗?完全无视观众的接受能力,不断提高叙事门槛,也许能够满足诺兰本人的创作需求,但会不会影响到票房和口碑呢?

  撇开复杂到让人“头疼”的叙事不谈,本片另一个令人感到迷惑的地方则是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关系的单薄。其实这个问题在《盗梦空间》《星际穿越》里就存在,但在本片表现得更为明显。比如我们根本不明白女主和男主之间似有似无的情愫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女主和大反派类似PUA的关系,也比较脸谱化,让人很难产生共情。拯救世界也好,邪不胜正也罢,这些主题都沦为诺兰荧幕试验下的工具。


导演诺兰

  不过,上面谈到的这些问题,诺兰未必不明白。拍过那么多堪称经典的商业片,他当然知道怎样制造叫好又叫座的作品。但诺兰并没有躺倒在耀眼的成绩单上,而是勇敢地选择了更进一步。单是这锐意创新的勇气,就值得我们献上一个大大的赞。

  这倒令我想起了另一位导演李安。他的《双子杀手》在上映后收获了两极分化的评价,我也并不认同他的技术试验,但他同样在努力开拓电影的“边界”。到底是讲好一个故事重要,还是怎么讲一个故事重要?就这一点来说,诺兰和李安是想到一块去了。电影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被无数“好看”“精彩”的爆米花服务得太过舒服,正因如此,我们太需要诺兰、李安们的开拓精神了。他们所做的一切,将会使电影这门艺术的生命力永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