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老师” 蔡金龙、徐维兰:五百篇日记 只为让援疆支教工作做得更好

2020年09月04日 19:45:02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一年半时间,500多篇微信日记,盐城市第一中学老师徐维兰记录下她和丈夫蔡金龙一起援疆支教的经历。江苏和新疆,相距近万里,正是像蔡金龙、徐维兰这样一大批江苏援疆老师,两地的孩子得以共享先进的教育模式,一起茁壮成长。

  在盐城市第一中学,50岁的蔡金龙和47岁的徐维兰是公认的"天作之合"。两人老家在一个镇上,都毕业于盐城市第一中学,工作后,又双双回到母校任教,一个教物理,一个教数学。2018年7月,援疆教师中期轮换选拔通知下发到学校,需要物理、数学各一名老师,前往新疆察布查尔县高级中学支教。收到学校群发短信后,徐维兰很兴奋,去新疆支教的念头,早在她脑海里盘转了很久。“兴奋之余,我有点担忧,害怕。我害怕不知道我的蔡老师,还有我的家人,他们能不能认可,因为毕竟新疆离我们这里,有不到一万里的一个路程,很远,而且离家也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应该一去一年半。”徐维兰说。

  当时,上大学的女儿正在江西上饶支教。“当时我就想,女儿能这样做,现在机会就摆在眼前,我们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去为边疆教育做一点事情。 ”蔡金龙告诉记者。徐维兰没想到的是,丈夫蔡金龙受女儿影响,也动起了去支教的念头,“他进来的时候,第一句话就问我说,你看到群发的短信了?其实我看到他表情我就知道,真的,那个表情就告诉我一切答案了。”

  夫妻俩报了名。可没想到,徐维兰的老母亲不舍得。但女儿的支持,还是让他们下定决心,去新疆支教。“我觉得我爸妈作为人民教师,他们是需要把这些好的教育,传递给更多的学生。”徐维兰的女儿蔡小影告诉记者。

  2018年8月21日,蔡金龙、徐维兰夫妻俩从盐城出发前往新疆察布查尔。飞机上,徐维兰拿出手机,写了第一篇微信日记,“既然我来了,我要好好干,日记也是一种督促。 所以我跟我先生在那边的每一天,应该说都是比较充实的,因为我们做的计划是我们今天要干什么,我们要做什么,我们怎样做,才做到不愧来新疆的每一天。”

  徐维兰经常将支教的个人感悟写在日记里,“又是新疆深夜两点多了,还有没做完的事情,又熬夜了。这些孩子平时相当缺乏思考问题的习惯,还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所在,真的需要多次领悟、感悟,改变观念,或许才能有动力。”

  蔡金龙和徐维兰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帮这些孩子树立自信,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我还要不断地跟他们灌注一些理念,怎样去学习,为什么要学习,内地的孩子可以做到,我说你们也可以做到。”在互相启发、互相勉励中,夫妻俩在教学中逐渐得心应手起来,他们通过一系列实践,创新地摸索出“低起点、小循环、多反馈、高要求”的教学模式,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在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成绩上下功夫,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发展,有所进步。

  “做一个有良心的老师,一个能够走进学生的老师,至少通过我的教学,学生可以对数学感兴趣,感觉到老师在用心,然后因为你的用心,他能够有感触,我觉得就要形成这种共鸣的感觉。”徐维兰说。

  “心里有点对不住他们的感觉,不知道为什么,或者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吧。”支教结束回到盐城,他们还通过微信和新疆的学生联系着,学生们有问题,可以通过微信交流探讨,“他们需要我,我知道需要,因为他们说,老师我还想听你的课, 前天一个孩子就跟我这样说,后来我说一批一批的援疆老师都在,对不对?你们也有自己老师,我说你们自己要学,自己要学好。”

  目前,江苏还有203名援疆教师辛勤耕耘在新疆教育一线,他们用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新疆教育播下希望的种子。“我们援疆的老师都能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立足岗位,精于奉献,真情付出,充分展现当代教育人的情怀和担当。 ”盐城市第一中学副校长沈增宏说。

  更多精彩节目,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周一至周五每天21点35分播出的《江苏教育新闻》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徐华峰 王健安 编辑/韩瑜)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