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初,杭州余杭区内某街道办的内部交流会上,一名街道党政办干部将网上热议的一则新闻报道带上了讲台——《清北硕博任职余杭街道,是地方“高攀”人才“低就”了吗?》
他说,自己将这则报道转发朋友圈,配了5个字:“这里是余杭”。他甚至不用解释,台下的听众一看标题就会心一笑。其间坐着的,就有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硕士。
日前,一份“余杭区街道办事处的录用人员名单”公示截图在网上流传,名单中清一色都是北大、清华的硕博,甚至还有生物学、地球物理等专业博士。
虽然余杭区委组织部此后回应说,这张公示截图是2018年的招聘名单,还有很多来自其他地区的选调生,“清华、北大的学生来街道工作并非大材小用,是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关于清华、北大硕博扎堆街道办是否合理的话题,在社会各界引起热议。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事实上,2018年,余杭区委组织部和余杭区人社局共公布两批名单,均为面向清华、北大毕业生招聘党政机关储备人才。其中第一批38人、第二批49人,分配至街道办工作的共10人。
时隔两年,这些进入街道办的清华、北大毕业生情况如何?红星新闻记者在余杭探访发现,名单中的人员,有的到了新岗位挂职锻炼、有的已在街道办有较好成长,而名单中最受关注的两位博士则最终并未到岗。
街道办招的清北毕业生现在何方?
有的“跳出”有的升任有的没来
红星记者在余杭区多个街道办走访了解到,2年前名单中的毕业生,一些已从街道办“跳出”,到余杭区“两办”挂职。
例如,入职东湖街道办的北京大学法律硕士柳云南和入职临平街道办的北京大学中国哲学硕士朱思婧,均已在新的岗位上锻炼。
“这些人本来就是高素质,领导肯定也很想把他们培养出来做更大贡献,不会一直在街道办,要不停地下基层或者去决策部门锻炼,优秀的人不能‘暴殄天物’!”余杭区某街道办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
对于接触到的清华、北大同事,许多当地街办工作人员公务员都有较高评价:“有比较成熟的处理问题思路,低调、能力强,为人处事老道。”“虽然是天之骄子,但没有好高骛远,还是脚踏实地的。”
而继续留在街道办的清华、北大毕业生,很多也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成长”起来。
根据公开消息,入职乔司街道办的北京大学软件工程硕士林李吉,去年9月被聘任为乔司街道团工委副书记,负责组织管理、团员发展、团干培训、青年推优、智慧团建等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
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硕士陈彦伊也已升任仓前街道团工委副书记。她在疫情期间发动校友资源,对接清华校友企业思必驰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为社区免费引进“疫情防控机器人”,提升了防控抗疫效率。
这不能不说与余杭区的干部培养体系有关。据了解,清北生来到余杭区之后,用人单位根据人才特长、专业背景安排能够发挥他们作用的岗位,制定符合他们实际的“一人一策”培养方案;到职一年之后,组织部门通过考察了解表现情况,还会根据个人意愿、结合岗位匹配情况,作二次分配。
例如,同一批入职余杭区环保局的90后清华大学地理学博士杨晨,在择业时放弃了江苏市直选调和广东省直选调来到余杭,在去年12月的公示中,已升任共青团余杭区委副书记。
不过,名单上曾经引起舆论热议的两名街道办博士,最终并没有入职余杭。
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博士赵亮亮选择了湖北省选调生。据公开报道,2018年毕业的赵亮亮当年9月即成为襄阳市谷城县政府党组成员,当年10月起挂职谷城县副县长,分管科技等工作。
北京大学生物学博士邵丽娃,则在2018年11月作为北京大学在站博士后拿到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一级资助。今年7月,邵丽娃作为优秀人才拟入职中国农业大学动科学院。
街道转角遇马云?
真实的余杭街道办工作是这样
清北毕业生“扎堆”街道办的消息发酵后,地方“高攀”的声音层出不穷,也有声音认为,杭州给的待遇很好,年薪30万还有各种补贴,余杭更是被称为“浙江经济第一区”,辖区内集聚了阿里巴巴总部、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等,这里的街道办工作自然也是“高大上”的。
事实真的如此吗?
余杭区一位街道办副主任坦言,“一般乡镇、街道主要是做的还是高大上以外的工作。”他介绍,目前余杭区按照“重大产业平台+特色小镇+孵化器”的模式来引领产业发展,全区的经济工作重点和高大上的项目主要集中在未来科技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临平新城、良渚新城、钱江经济开发区这五大平台,它们集聚了专业服务团队、拎包入住的办公环境、各种类型的政府产业引导基金等等。
留给街道的工作则主要是服务保障。“我们主要是做工业、农业企业的政策宣传和指导对接,力所能及做配套工作,改善外部招商环境,比如保障灯光照明,梳理楼宇空间、土地空间, 做好与相关职能部门的对接等等。”
该副主任表示,余杭区有的镇街区域位置良好,跟平台融入得好,招商引资的工作就有声有势;有的镇街夹在产业平台中间,就容易受到虹吸效应的影响,想要吸引品牌价值好、产值效益高的项目,只能靠差异化发展“捡漏”。
事实上,早在2017年9月,杭州就取消主城区各街道招商引资考核,强化街道服务职能。对余杭区的街道办而言,招商引资作为考核的压力也在逐步淡化,主要是作为全域创新的目标来锦上添花,而它们的主责主业是做好基层党建、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等。
余杭区五常街道办
如同许多正在高速崛起的新区一样,余杭将时代发展的流动性贯穿在乡镇和街道,留下参差的风貌。帽子一般盖在杭州头上的狭长造型,又让这种风貌带有相对独立性。
在杭州人口中的“城西腾飞”板块,未来科技城、梦想小镇等现代化园区高楼林立,玻璃幕墙在宽阔的大道两侧熠熠闪光。而穿过一条良睦路,另一头就是逼仄的乡间小道,村民自建的楼房里常常租住着在城里做小生意的流动人口。一路向北途径良渚,在乡间出现了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一台台砂石车、搅拌车呼啸而过,塔吊和高架宣示着这里的未来。到了区委区政府所在地临平,旧城正在更新。
城市巨变,街道办的工作却可能着力于最微末的地方。红星记者走访中发现,垃圾分类、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拆除违建、社区爱心早餐、针对特殊家庭的关怀保障等事务,都是余杭区某些位于旧城改造区域的街道办目前力推的工作。而位于新城开发区域的街道办,如良渚街道办,特意设置了区域发展与治理中心负责征迁工作。
余杭区良渚街道办
在余杭区东湖、良渚、临平等街道办,看不到大排长龙的窗口。人气相对较旺的,是矛盾纠纷化解的窗口。红星新闻记者在良渚街道办探访时注意到,由开发商、业主代表、房管局工作人员和街道办工作人员组成的小组,围坐在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共同协商解决问题。而阿里巴巴总部所在五常街道办接访的群众问题也相当接地气,需要协调租户和房东的利益。
一盘大棋:
浙江北大校友会去年应邀落户余杭
事实上,直到2014年之前,包括杭州在内的各大城市还不似如今这般求贤若渴。2014年浙江省公务员招录考试首次面向全国招录,不受生源地、户口地和高校所在地的限制,而在此之前,只限在浙高校毕业生。
在业内人士看来,此项政策极大地拓宽了考生的准入口径,突破性的打破公务员考试界的地方保护,以浙江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来看,对人才的辐射和吸纳能力不亚于一次“小国考”。2017年底,余杭区首次变被动为主动,赴清华北大引进人才。
多位选调生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与公务员招录和急需紧缺人才选调都不同,地区的人才引进是为扩大地方用人的权限,岗位设置与地区发展实际紧密相关。地区的人才引进通常为事业编制,前期发展仅在区内流动,副处级及以上可转为行政编制,后续跨区跨市发展不受影响;也有政府部门高级雇员的身份类型,通常在聘期满后有机会定向考录为事业编制人员。
“余杭是一种特殊现象。”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会长、亿律科技集团董事长陈云峰这样评价。他向红星新闻记者介绍,浙江省北大校友会成立30多年以来,在浙校友约4000多人,仅余杭区就有200多人,余杭区已成为浙江省北大校友人数最多、最集中的区域。早年间,来余杭工作的北大校友主要是做良渚遗址的考古和保护工作,近几年政府机关和企业的校友多了起来,到去年已招录72名北大毕业生,基本都是硕士博士。
在陈云峰看来,余杭区对于清北人才的重视和服务到了“精心”的地步。去年底,在余杭区的邀请下,浙江省北京大学校友会的会址落户临平新城。校友聚会上,余杭区的相关领导也会现身支持,并在致辞中恰到好处地推介余杭。
为何清北毕业生如此受重视?陈云峰认为,人才是余杭谋划的第一步,每一位清北毕业生都是一个资源枢纽,背后纽结着导师、同学、学校、企业、项目等各种资源,他们背后庞大的资源库更是余杭谋的一盘大棋。
当然,余杭的这份“精心”也针对企业。“在余杭,企业和政府是互相成就的,”陈云峰表示,他在今年也将自己的公司总部从北京迁来了余杭。对于师弟师妹们的职业选择,他相当赞同,“不管什么人都应当从基层干起,更何况余杭的理念很先进。”
“现在有一种风气,好像清华北大不能去基层,”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认为,过去的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现在的大学教育已经是国民教育,这是公民素质的整体提升,打破精英教育的光环,对民族而言是巨大进步。“大学很重要,但关键是能不能在实践中发挥学识和价值。”竹立家举例说,很多好的政策方针到了基层就打折、缩水、歪曲、流失,所以中国现在亟需高素质人才去打通最后一公里。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加快后,社区治理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需要下大功夫提升改善的工作。基层治理的一个前提是基层工作人员的素质要高,当清北学生去基层发挥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的作用,这将是对基层的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