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烽火中,这些年轻人做了个决定

2020年09月03日 14:24:0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新闻讯 记者/汪伟捷 王晟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 

  回望14年的浴血奋战,无数中华儿女万众一心,慷慨赴难,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 

  烽火硝烟中,目睹日寇依仗飞机大炮践踏山河,烧杀掳掠,有一群年轻人拍案而起,立志献身科学,用最先进的科学知识,挽救国家危亡,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守护民族尊严。 

  今天,我们重温这群当时的年轻人丹心报国的故事。

  邓稼先:“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我仍选择中国!”

年轻时的邓稼先

  “两弹元勋”的邓稼先,1935年考入北平志成中学。 

  “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日寇强令,中国人见到日本哨兵必须鞠躬行礼。从此邓稼先每天上学宁肯绕远路,也绝不向侵略者弯腰。 

  每当日军侵占一座中国城市,就要求北平百姓参加“胜利”游行。邓稼先拒不服从,当众撕毁纸旗,幸得校长亲自保护,才能避险逃脱。此后他绕道上海、香港和越南的海防、老街,辗转抵达昆明,后来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继续学业。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听着西南联大的校歌,回想亲眼目睹的山河破碎,血流漂橹,坚定了他科技救国、科技强国的远大志向。 

  邓稼先此后到美国继续深造,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攻下了博士学位。1950年,邓稼先拒绝了美国优渥的待遇,回到国内,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和国防技术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邓稼先 来源:新华网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如果不是日寇入侵,钱伟长或许会成为一名文史学家。 

  18岁的时候,他的中文和历史两科都是100分,被当时的五所名校争相录取。他最后选择的是清华大学历史系。 

  1931年 “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听到这个消息后拍案而起:“人家有飞机大炮所以不抵抗?那我就要学飞机大炮!” 

  弃文从理,谈何容易?在此之前,他的物理、数学、化学、英语,一共才考了25分。 

  为了尽早赶上课程,钱伟长倾尽全力,到毕业时,他已经是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年轻时的钱伟长

  1939年,钱伟长考上了公费留学生。得知前往加拿大的轮船,要途经日本,并逗留几日,他愤然放弃了这次机会。

  1940年代,钱伟长终于在加拿大、美国深造,之后回到中国,为科研与教学奉献了毕生心血。他被尊为中国力学之父,在应用数学、中文信息学等多个领域皆有重要成就。

钱伟长 图源:新华网 

  苏步青:“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 

  苏步青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他曾说,爱国主义是自己学习进步的强大动力。 

  中学时,老师讲授中华民族受列强凌辱的历史,让他产生了为国家为民族争口气的强烈愿望。 

  1919年,年仅17岁的苏步青赴日本留学,1931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之后,有大学聘请他当副教授,他直言:“我是祖国送出来学习的,学成后,应该回去报效祖国”。 

  回国后,苏步青在浙江大学任教。1937年,日军轰炸杭州,他带领学生一边逃难,一边上课。在躲避空袭的山洞里,他说:“这就是我们的数学研究室,山洞虽小,但数学的天地是广阔的”。 

  在抗战最艰苦的环境里,苏步青也坚守科研与教学,倾其一生为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世界数学界称他为“东方国度上灿烂的数学明星”。

苏步青 图源:光明网

  黄旭华:“此生属于祖国!” 

  2020年1月,中国科学院院士黄旭华荣获201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黄旭华 图源:新华社记者 熊琦/摄 

  从年少“治病救人”的行医梦,到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的人生方向是因从天而降的炸弹而改变。 

  黄旭华的父母都是学医出身,悬壶济世,颇具声望。少时的黄旭华,自然也以行医治病为梦想。 

  1938年,黄旭华翻山越岭,躲入山区求学。然而日军飞机仍时不时会来侦察轰炸。从天而降的炸弹,让他感到震惊与恐怖。1939年,黄旭华看到俯冲下来的日机,把老家岸边的渔船炸毁。惨烈的景象,促使黄旭华转变志向:“学医只能救人,而我要救国。” 

  1945年7月,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船舶制造专业。1958年,黄旭华被调入海军,隐姓埋名、潜心研制核潜艇,为中国铸起水下的钢铁长城。 

  “此生属于祖国,此生属于核潜艇,献身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怨无悔!”今天,已经是耄耋之年的他,与母校师生座谈交流时平静地说出了这番话——这正是他的人生写照。

404艇深潜试验胜利归来留影 图源:人民网

  邓稼先、钱伟长、苏步青、黄旭华,是当年这群年轻人的缩影。 

  戚发轫、程开甲、钱七虎……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两院院士、科学巨匠,无不是在童年或少年时,就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亲历过战争中的种种苦难,就连钟南山院士,都是在日寇轰炸的废墟中侥幸生还。 

  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是永远不可忘记的教科书——落后就会挨打,要生存发展唯有民族自强。 

  科学救国,科学强国,他们与许许多多的科学工作者们一道,为了年轻时立下的共同目标,在不同的科学领域,奋斗一生。

  铭记历史,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行的新成就,致敬这群青年!

  (本文系荔枝新闻专稿,拒绝一切删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