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式墓地”是“身后事”的完美归宿吗?|荔枝时评

2020年09月03日 13:58:1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刘远举

  (作者刘远举,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学者,专栏作家,媒体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一条惊爆的新闻在网上流传:“天津一小区,住着十万个骨灰盒,让人发寒。”

  这条新闻让很多人想起网上一直流传的一个都市传说:一些大城市的市民,到周边小城市买个小房子,存放亲人的骨灰盒。我们知道,墓地使用权只有20年,而且面积通常不超过1平方米;而住宅土地使用权有70年,大城市周边城市一套房子便宜点的也不过几十万元,能安放几代人的骨灰,相比之下,成本就低了很多,而且也并未触犯法律。当然,这只是未经证实的传说,不过,天津“骨灰小区”似乎已将传说变为了现实。

  与都市传说不同,“骨灰小区”并不是将小区变成公墓,而是公墓建成了小区的样子。这个建得像住宅的小区,实际上是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塘镇公益性骨灰堂,建筑群占地20000多平方米,共16栋楼房,楼房外形与普通居民小区无异,但窗户都是黑色的。楼房内部,每层大约有25户房,面积20平到50平不等,每家每户门口都悬挂着“X氏祠堂”的牌匾和大红花。

  最初,这家以“社区式祠堂”为招牌的骨灰堂一期开售时一度遇冷。随着殡葬改革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陵园单独买一处房间来做自家祠堂,而不是将自家骨灰盒与其他家骨灰盒混放在公益性骨灰堂。伴随这个趋势,这几年间,该骨灰堂价格一路疯涨,均价从3000元一平涨到7000元一平,其中,地下室因为更接“地气”最贵,阁楼价格最便宜。目前小区已“入住”3000多家族,骨灰盒接近十万个。该公益性骨灰堂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因涉嫌违规经营等问题,目前已被责令停止相关经营活动,当地也开始了对全区殡葬场所的专项排查整治。

  《左传》有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非常重视人的身后之事。随着时代发展,绿色殡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一个实体的墓地,仍然是国人寄托哀思的情感诉求。这种社区式墓地的方式,有着自己的优势。目前,一些地方的墓地单价超过了房价,因为,楼房的占地成本可以通过楼层分摊,而一座墓就要独占一块土地,无法分摊。那么,反过来说,当墓葬上楼,变为楼房的形式,就能极大地提升容积率,降低价格。天津这个骨灰堂的最小房间面积是20平方米,恭恭敬敬地摆放10个骨灰盒是没有问题的。从价格上看,以7000元一平来算,20平方米要14万元,分摊到一个骨灰盒仅1.4万元,远比公墓便宜。随着时间的流逝,摆放的骨灰盒数量上升,价格会进一步摊平。

  同时,社区式墓地算得上是一种绿色的丧葬方式。根据新闻报道,整个建筑群占地2万平,放入了10万个骨灰盒,每位逝去的人才占0.2平方米,按照家族的形式,摆放骨灰盒的数量显然还可以增加,也就是说,这种形式,人均占地不过0.1平方米,甚至更少。这是多大一块地呢?大约两个手机大小,是比较环保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令逝者有尊严,给生者以情感寄托。在传统骨灰堂,骨灰盒被放入密集的格子中,重重堆叠,直到天花板,密密麻麻挤在一起,人就像一个号码一样存在。而在自家祠堂,骨灰盒恭敬地摆开,有家族照片,逝去的人更有尊严,活着的人能避开打搅,静默哀思。家族祠堂、祖先安息之地,虽小小一方,却保留了一种仪式感,满足了国人哀思缅怀的情感需求。

  树葬、花葬、草坪葬等节地葬法,深埋、撒散、海葬等不保留骨灰的方式,无疑是值得提倡和推广的文明殡葬方式,然而,公墓土地供应紧张、殡葬需求多样化等现实问题也不应被忽视。社区式墓地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看,可以说它为缓解供需矛盾、降低经济成本、满足情感关怀提供了一份实践样本。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