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佰》:能做到的已经做到了|荔枝娱评

2020年08月22日 09:52:1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郁风

  (作者郁风,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时事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悲壮配乐响起,残余的国军士兵奋力冲向桥头,不断有人中弹倒下,鲜血染红路面……《八佰》在这里走向尾声,典型的管虎风格。让人想起他上一部电影《老炮儿》的结尾:江湖老哥们踉踉跄跄地奋力从冰面冲向对岸。不同的是,电影主题从江湖道义上升到了更为宏大的家国情怀,我还能看出管虎试图反思人性与国民性的野心。遗憾的是,这部分野心并没有很好地呈现。但抛去这些,《八佰》仍然是一部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影史上也能留下属于自己的印记。

  从现场观众的反映看,《八佰》是成功的。疫情侵袭下,只允许一半上座的影厅几乎达到了一半上座率,电影散场,仍然有不少人不愿离去,沉浸在电影营造的悲壮气氛中。这绝对不是一部轻松的电影,它是悲壮的,沉重的,压抑的,但又不至于让人完全绝望。正如片中谢晋元所说,八百壮士让民众看到了希望,它是一颗种子。对濒临退市的制作方华谊兄弟来说,《八佰》也是一种希望,对低迷不振的中国电影市场来说,《八佰》亦是一针苏醒剂。

  镜头将人们拉回到1937年,淞沪会战的尾声。这场耗时三个月、国军投入70万兵力,日军投入20多万兵力的会战以国军的败退告终。在重武器和战术上,国军全面落后于日军的甲种师团,再加上临时抽调来的地方杂牌部队装备低劣,训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失败已成定局。

  守卫四行仓库的400多孤军隶属于张治中的德械88师,从装备和士气来看,这支部队对得起他们王牌军的名号。但管虎没有全部着墨于这支精锐的英勇无畏上,而是重点刻画了几个杂牌部队被打散的逃兵。

  为什么大部队败退了,这400孤军要坚守四行仓库?明面上,是掩护大部队撤退,但更多的,是表现给对面租界的外国人和中国民众看,以换取国际社会的同情干涉,鼓舞国人的抗日精神。四行仓库和当时的公共租界只隔着一条苏州河,河对岸的抗争,租界内的外国记者、中国民众以及飞艇上的国际观察团看得一清二楚。

       精神上的觉醒,是《八佰》最想表达的。无论是仓库里斗志涣散贪生怕死的逃兵,还是租界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都是在一次次战斗,一次次牺牲,一次次无畏中被感化,最终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中。在残酷的战争中士兵会害怕,会恐惧,这是人性的真实写照,国外战争电影远到《细细的红线》,近到《敦刻尔克》,对此均有细致的刻画,但国内影视作品鲜少涉及到这一层面。在这点上,也得益于所选对象的不同,《八佰》做了一个突破。

       而对岸民众从开始的隔岸观火、置身事外,甚至抱着看戏打赌心态,到同情到赞扬,到运送物资再到纷纷伸出援助之手,谢晋元希望起到的精神鼓舞作用达到了,从这一层面,八百壮士的坚守是有价值的。

       谢晋元清楚,独守四行仓库的政治意义和宣传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这也是童子军冒险送旗、国军将士冒险升旗,甚至奋不顾身保护旗帜的原因所在。旗帜是精神象征,是不屈意志的体现。

       《八佰》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而是在历史基础上进行的想象和艺术加工。这些艺术加工有些合乎情理,有些显得不合逻辑,有些又显得突兀赘余。比如管虎极力想添加进去的京剧元素,用管虎的话说是想借此凸显国人的家国情怀和大义传承,但现代战场突然出现古代戏剧场面多少有些让人出戏。而且由于一些片段被删改,对国民性和人性的反思也没有特别好的体现。

  但瑕不掩瑜,《八佰》里有句台词:历史会记住这个地方,历史会记住这里发生的一切。随着时间的推移,四行仓库和谢晋元这些名字逐渐从人们脑海中淡去。但《八佰》用逼真、紧张、肃杀、悲壮的场景和人物的精湛表演让人们记住了这个地方,做到这一点,《八佰》已经够了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