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见故人·喜不自胜|对话郝万山 :为中医文化传播“问诊把脉”

2020年08月19日 06:41:30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中国文化,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如海纳百川般吐故纳新。荔枝新闻联合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节目推出10期“如见故人·喜不自胜”特别策划。对话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樊锦诗、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杨曾文等业界泰斗。从中医到武术,从文字到宗教,从建筑到舞蹈,从农耕到手艺……剖析中华文化的真正内涵。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然而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中国,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中医药文化也是如此。一方面“中医热”席卷全球,另一方面“中医无用论”甚嚣尘上。

  本期节目,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对话中医名师郝万山,直面中医文化传播的困境为中医文化“问诊把脉”,探索文化传播破局之路。完整节目戳这里

  【千年骗局?中医理论源远流长】

  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经典著作 《伤寒论》的主讲人,他的专著《伤寒论讲稿》是当代学习中医理论的常用书。

  关于“中医无用论”、“中医是骗局”,网络上一直有不少争议。对此,郝万山笑着表示理解:“大家对中医不了解,是因为中医被讲得太‘玄’。拉一根线就能把脉看病,完全就是在演戏了。”

  事实上,从理论到临床,中医学已传承了千年,并有史实记载。走进中医博物馆,甲骨文的象形字、针灸的桐人、华佗的五禽戏……中国医学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更是中医经典理论著作。抗战年代,医生就用一把草一根针给普通百姓治病,特殊时期,中医特别能解决基层缺医少药的问题。

  【医者仁心,互联网时代中医的发展】

  郝教授不仅对中医理论博古通今,还十分注重在实践中为广大人民服务。面对每一个患者,他都能做到和蔼可亲,娓娓道来。郝教授说:“对于病人来说,疾病的痛苦已经非常痛苦了,作为医生应当理解他们,帮助他们,疏导他们。”

  互联网时代,“隔空问诊”的方式在中医领域是否也得以实现呢?对此,郝教授表示了肯定。中医的与时俱进,必须跟得上科技的发展——

  【如数家珍,从药材、食材到药膳】

  古人说任医任将,用药如用兵。中药作为中医中最重要的环节,几千年来一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走进中药铺,郝教授如数家珍。许多中药既是药材,也是人们熟悉的食材,做成食物,则称为“药膳”。同一种食物,生的、熟的、晒干的、炒焦的……处理方式不同,药效也不同,甚至连怎么包装都有讲究。

  白术、茯苓、泽泻、山萸……中药不仅学问多,药材的名字也不乏浪漫色彩。郝教授还出了几个小谜语——“放假结束”和“志在四方”,你知道分别代表什么药材吗?

  【兼容并包,中医文化传播须通俗易懂】

  郝教授的一双儿女,儿子继承了中医,女儿则专注西医,但在他们的家庭中,并没有中西医之争。因为中医文化本身就是很包容的,还可以和西医互通有无,结合在一起效果更好。目前,中医确实面临着一个要把自己解释清楚的任务。郝老师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在中医的传播过程中,我们应该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去给患者、给普通的民众,包括外国的受众去讲明白,才能更好地服务人类。

  中医药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正因为有郝万山这样的老师和越来越多的学生致力于中医,热爱中医,它才能几千年来延绵不绝,生生不息。愿中医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一张闪亮的“国家名片”。

  编导/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节目组

  记者/荔枝新闻 纪月

  (荔枝新闻&江苏卫视《似是故人来》联合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