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45.8公里,其中城区段长约23.4公里,城区段西起连江桥,东至东方大桥,属大运河世界遗产部分。大运河城区段由钟楼段和天宁段组成,大运河进入钟楼区境内后,一路向东,穿城而过,留下一路繁华。
在常州市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常州最古老的运河——南市河。约2公里长的南市河,是常州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见证之一。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大运河常州段还分布着集镇老街、工业遗存、生态景观、特色村庄等一批地方主题特色景观资源,它们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运河沿线。
为保护、传承、利用好大运河,近年来,钟楼区围绕运河沿线历史遗迹遗存,着力推动运河文脉传承、运河资源利用协调发展,使运河保护和城市面貌得到全面提升。
话说运河,讲不完的故事
12年前从大运河边的一家国有单位退休后,张秋生考取了导游资格证,后来又加入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成为一名文保志愿者。
篦梁灯火里,是繁华的老城厢。
张秋生祖籍南京,两三岁时随父母搬迁至常州生活。作为主城区的居民,西直街、篦箕巷、文亨桥、明城墙,他如数家珍,特别是从关河边的家里去西瀛里的明城墙一带,闭着眼睛都能找到。
退而不休的生涯中,最让张秋生自豪的一件事,是2017年初,他和同仁们一起找到消失了220年的大观楼碑。
2017年1月14日,一架大型铲车缓缓起吊,隐藏在大运河钟楼段附近的锁桥湾市河驳岸中的大观楼碑刻,重见天日。
此前两年,为了寻找大观楼碑的下落,张秋生和同在常州市地方文化研究会的余忠良、吴继周等人,翻阅了大量古籍、地方志,召开了多次居民座谈会,请大家提供线索,同时一次又一次进行现场走访。在1992年编撰的《钟楼区志》里,他们发现了线索:大观楼碑,现嵌锁桥湾石驳岸。
回忆起四五年前的“寻宝之旅”,张秋生仍掩饰不住地激动:“当时已经实地跑了好多趟,在岸上边走边找,也坐船找过,都没有收获,大家都有点灰心。汛期过后,我们三个人再去,突然有了发现。”
现在,张秋生经常会经过当初找到大观楼碑的锁桥湾一带去往市中心,大观楼碑如今被妥善保存,而他作为文保志愿者的脚步,并未停下。
守护运河,不变的传承
每天傍晚,只要天气条件允许,70岁的殷秀华都会去西仓桥一带的运河边看一看,“望望河里有没有垃圾、漂浮物之类的,有的话就拍照发到群里,组织人来打捞。”
守护母亲河,殷秀华和志愿者们一干就是十多年。
殷秀华在运河边生活了大半辈子,是钟楼区五星街道三堡街社区保护母亲河协会巡逻队队长,17年来如一日,她和协会里的志愿者们用心守护着这条母亲河。
“我们小时候都是喝着运河水长大的,看着河边的驳岸破破烂烂,河里塑料袋、死鱼虾、生活垃圾到处漂,真是叫人心疼的。”于是,2003年,在社区的倡议下,殷秀华和10多位运河边的老居民自发成立了护河志愿队。
回忆起巡河的日子,殷秀华总有说不完的话。“大家扛着自制的长网兜,沿着河岸打捞各种漂浮物,风雨无阻。每次巡河一趟至少要一个小时,捞上来的东西啥都有。”不巡河的时候,大家就聚在一起自制打捞工具,殷秀华还花心思排练小品,编排三句半,“沿着运河挨家挨户去唱,去表演,去宣传。”
慢慢地,护河队从早期的十几位志愿者发展成为一支拥有5支护河队、近600位成员的庞大队伍。现在,打捞工作由专业的打捞船承担,护河队已更名为三堡街保护母亲河协会,除了上了年纪的运河边的原住民,协会里还有大学生、小学生。“对运河的守护不是一两个人,也不是一两代人的事情,这是一种传承,应该世代相守。”
见证运河,日新月异的城事变迁
早上7点多,吃完早饭的于晓峰从家里出发,前往安基村委上班,从家到村委会办公大楼,直线距离不过六七百米。于晓峰记得,脚下这条进出村的主路,以前既窄又坑洼。
大运河,见证着城市日新月异。
紧靠大运河边的安基村,曾经有个皇粮浜,相传是清代江南一带往京城运送粮食的重要中转点,见证了鱼米之乡的富足。皇粮浜遗址在1968年大运河第一次疏浚的时候已被填埋,于晓峰也是听村里人数次说起但从未见过。站在新近通车的星港大桥下,看着桥下新运河里悠悠经过的航船,当年的繁华可以想见。
于晓峰在安基村生活了约20年。之前一家三代住在一处有40多年历史的自建房里,跟随安基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和其他100多户村民一样,他们一家搬到了村里提供的配套房里,原来的房屋交由村里统一进行改造、装修后,出租成为商业用房,一年租金收入能有三四万元。像于晓峰一样,村民们的生活因为美丽乡村建设而变得更加美好。
今年6月初,安基村美丽乡村盛大开园,曾经籍籍无名的安基村,成为大家青睐的打卡目的地之一。
从安基村出发,沿着老运河一路往东,就能走到常州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西电常变”)。
西电员工蒋颛华的办公室有一扇很大的玻璃窗,正对着大运河。58岁的蒋颛华是上海人,年少时随父母去了西安,因为与西电常变有业务往来,蒋颛华经常来常州出差。蒋颛华坦言,刚来常州那会儿,城西片区还是挺冷清的。“从我这个窗口看出去,运河沿线就孤零零五栋楼,我老和同事开玩笑,说我窗口只有‘五指山’。”
去年3月起,蒋颛华成为西安西电变压器有限责任公司的驻常代表,从此他有了更多时间好好体味这座城市。运河沿线,绿柳拂堤,时常还有皮划艇在河中竞技;三堡街一带运河沿线的老工业遗存,散发着新的魅力;新开的龙湖天街综合体,夏天的夜晚尤其热闹。蒋颛华喜欢沿运河边散步,经常一走就是近一个小时,“我办公室的窗外,再也不是‘五指山’了。”
千年大运河滋养了沿岸的城市,时至今日,运河依然在城市经济发展中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西电常变为例,该公司在运河边上设有专用码头,这是连通长江的全国最大的800吨变压器专用码头,该公司自主开发制造的产品从这里起航,运往全国以及欧洲、美洲、澳洲及东南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扮靓运河,老宅换新颜
熬过了2020年夏天长达43天的梅雨期后,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工程也基本收尾了,粉墙黛瓦映衬着盛夏湛蓝的天空,一派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象。
南市河是常州最早的运河,这里曾经是常州繁华的黄金水道。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东至中新桥,南至南市河,西至公园路,北至青果巷,记录着运河人家的发展过程,是常州传统民居文化、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街区内有各级各类文保点27处,包括世界遗产、全国重点、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一般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
2019年,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的整治工作提上日程,并于同年启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微改造。通过微改造,对沿线房屋进行屋顶整体翻新、外立面粉刷、门窗修缮等,增设绿化、小品景观,重新铺装步道,铺装排污管道,重新接排自来水、电、燃气等管道。经过改造以后,南市河与青果巷的风貌基本匹配,原先居住在南市河的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有了很大提升。
溯源运河,全景展现文旅发展新格局
近年来,钟楼区以“一带一街三段”( “一带”指大运河文化带,“一街”指南市河历史文化街,“三段”指锁桥湾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为抓手,融入街巷、名人、名宅、园林、工业遗产、红色文化等多类元素,积极构建“城河一体”运河文旅发展新格局。
运河两岸,风光如画,钟楼区积极构建“城河一体”运河文旅发展新格局。
寓文于旅,打造历史文化集聚区。以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建设为引领,修缮保护李伯元故居、杨氏家庭戏楼、夏家大院等文保单位,进一步挖掘季札、盛宣怀、唐荆川、中山纪念堂、大陆饭店等名人名居资源,不断丰富钟楼历史人文旅游内涵;对篦箕巷进行修缮美化,提升沿运河照明系统和绿化环境,全面提升篦箕巷整体环境和品质;推进大观楼-西直街历史街区项目,积极招引非遗文化产业,形成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有序开展锁桥湾历史地段勤工路地段保护,对现有市级文保单位住宅及其他住宅进行保护、修缮、利用。
立足本土,打造非遗民俗文化园。推进南河沿历史遗存文化带项目,依托三宝博物馆、龙泉印泥、双桂坊等非遗资源,打造集艺术、设计、创意、研学等元素的文旅观光带。传承和弘扬非遗中的传统技艺、工艺美术品牌,以塑造多元融合的文化业态为方向,构建钟楼特色传统文化、非遗博物馆体系,打造“椿芳书苑”“秋白微书房”、星宸文化艺术中心等一批文化新地标,推进常州梳篦非遗文化园建设。
拓展融合,打造田园生活综合体。围绕“新农村、古运河、灯光秀、夜经济”做足文章,建设安基村美丽乡村,打造具有江南运河田园风光特色,集文化展示、产业联动、休闲度假于一体的“运河慢村”旅游项目,使之成为常州城市后花园和夜经济集聚区;以佳农探趣亲子研学、有机农庄等为载体,打造集科研、观光、旅游休闲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杏殷泰片区产教融合试验区依托杏塘村、殷村、泰村特色优势,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三大主导产业,形成以职教+现代农业为特色的美丽乡村片区,积极推动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创建。
(来源:常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