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报道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锡鸿山遗址将建成国宝级“郊野公园”,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驶入“快车道”。昨天获悉,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计划对遗址公园内的46个土墩墓进行保护性修复,目前,已完成其中27座古墓的本体保护,进度过半,待工程完工后,遗址公园将对外开放。
连日来,无锡天气炎热,位于新吴区鸿山街道的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工地现场,工人们正加紧作业,挥汗如雨。遗址保护工程遵循“最小干预原则”,不提倡大型机械作业,现场听不到机器的轰鸣,只见工人们排成一排,人手一个石夯,一次次用力向下撞击,使覆土平整。
鸿山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的大型墓葬遗址,入列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介绍,经多次考古勘探,在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7.5平方公里范围内,目前已发现古墓140多座,多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
鸿山遗址被发现后,国家文物部门和无锡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并在先期考古勘探的基础上,建起了鸿山遗址博物馆。保护的目的终究是为了利用。在进行了多次专家论证后,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被定位为“城郊型”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除具备考古遗址公园的各项功能外,还可作为“城市郊野公园”。
据鸿山遗址博物馆馆长逯俊宁透露,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总计将对46个土墩墓进行保护和展示,现已完成27座土墩墓的本体保护。放眼望去,旷野中,分散开来的一座座土墩就像地上生出的一样,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
泥土易在水中崩解、松散,且无锡湿润多雨,鸿山土墩墓的保护存在不少困难,需要对不同地块进行分析、测试,结合土质特性谨慎选定保护方案。
据了解,这些土墩墓的保护与展示措施主要有三种。一是原状保护,即保持现在的样貌,只进行表面的清理和防虫处理;二是覆土保护,在清除病害后,根据考古勘探得出的历史规模和形状,实施覆土植草措施;三是竹罩保护,即在清除病害的基础上,加竹网罩进行保护,使空气流通,不造成水汽集聚和虫害。此外,对墓葬及其周边的排水设计、治理深根系树木等都是遗址保护要解决的课题。
据悉,遗址的本体保护展示预计年底完成,同时,还将在遗址公园内开辟游览线路,整治周边环境。期待这处“国宝级”郊野公园早日对外开放,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典范,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利用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