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路上如何“逆袭”?淮安乡村交出致富“新答卷”|我苏特稿

2020年08月05日 18:08:06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我苏网讯(记者/孟晓晴 摄影/夏天)从传统小渔村到省级电商示范村、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从养一季蚕只赚十五块钱到每天收入近百元,从坑坑洼洼泥土路到住进粉墙黛瓦新楼房……淮安的这几个村庄如何实现逆袭?

  近年来,淮安瞄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目标,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勇于破题、善于解题,交出一份满是丰收味道的“答卷”。  

  富民新路子  

  张福河村的螃蟹故事  

  2020年上半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7668.5亿元。今天的农村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但在几年前农民玩电商却是个稀罕事2012,洪泽区西顺河镇张福河村就勇于“吃螃蟹”短短两年时间成为江苏省首批电子商务示范村。            

  这个村的螃蟹故事还要从二十几年前说起。那时的张福河村世代以打鱼捕捞为生,早出晚归靠天吃饭。1999年,张福河村整体开始转业养螃蟹,养殖面积逐渐发展到了几千亩。  

  然而,养螃蟹驾轻就熟,卖螃蟹却成了难题。“当时都是卖给本地的螃蟹贩子,市场行情波动大时,老百姓卖不上好价格,还有可能亏本。”张福河村党总支书记张立军告诉记者。

  螃蟹致富遇到瓶颈,眼看着村民就要失去信心。2012年,张福河村组织村干部和养殖大户到浙江学习电子商务运营。随后,由养殖大户牵头的洪泽爱食派农产品电子商务合作社成立。

  “电商减少了很多中间环节,可以增加10%-15%的利润,大家尝到了甜头,都开始学习网上销售。”张立军说道。

  螃蟹还是那个螃蟹,“网”却不一样了。通过搭建网上销售平台,开设专营店、旗舰店,张福河村的螃蟹在十多家国内知名电商平台上“大显身手”。目前,张福河村螃蟹产值超过2800万,发展最好的电商农户年销售收入有300万元。

  随着电商卖螃蟹的市场逐渐饱和,张福河村又想出了个新路子,利用旅游带动农业。2016年建成的中国渔家风情园一天最多可以接待游客2000人次,游湖、钓螃蟹、亲子体验、品渔家菜……“干渔家活,吃渔家饭”,每年又为张福河村带来纯收入100多万。 

  农旅互动,生态富民,张福河村的变化真实可感,正如村民孙宝贵的脸上写满了喜悦,“最大的变化就是收入提高了,人的精神面貌改变了,生活有了保障,我们也更有安全感。”  

  “老人”新去处

  扁担村的蚕园上班族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涟水县高沟镇扁担村是江苏省“十三五”省定经济薄弱村,为有效脱贫,实现增收,2018年扁担村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扶贫产业园为依托,启动实施占地600亩的蚕桑产业园项目。

  扁担村历来有栽桑养蚕的传统,大部分村民养蚕经验丰富,项目建成后,他们除了得到稳定的土地流转租金,还实现了家门口二次就业,从养蚕散户变成了蚕园的上班族。

  栽植桑苗、桑园管理、小蚕孵化、大蚕上蔟、采叶喂养……据高沟镇宣传委员翟长颖介绍目前,园区已吸纳周边留守妇女120多人就业,其中低收入户36人 

  “我们来这边打扫蚕沙,现在梅雨季不能养蚕,吃了带雨水的桑叶病。”58岁的老蚕农陈秀芳告诉记者,以前她们自己养蚕,一季卖十五块钱,只够买一件花褂子穿穿,现在来蚕园干活一天就能有90块钱。

  掌握养蚕技术的农户,还能自己承包蚕棚成为养蚕大户,获取更多收益。据了解,整个项目区80个蚕棚,每次可容纳400张蚕纸,蚕茧销售额可达60-80万元,年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 

  目前,高沟镇已经联系县农业部门对蚕桑产业园项目进行指导。在小蚕休养时节,利用园区发展其他农业产业,充分提高现有资产资源利用率,让蚕桑产业园成为当地群众的致富园,让农户实现可持续增收。  

  农房新面貌

  条河村的幸福稳得住 

  去年,江苏明确提出3年内改善苏北30万户农村住房条件。如今,这份送给苏北农民群众的“幸福套餐”成效如何?从涟水县成集镇条河村的农房改造可窥一斑。      

  走进条河社区,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一排排江淮风格的住宅小楼令记者眼前一亮,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省定经济薄弱村。  

  据成集镇农房办主任王毅介绍,条河社区农房改造项目占地约400亩,目前一期、二期311套房屋已陆续分配居民入住,三期200套正在启动建设,同步规划四期工程。全部建成后,可实现近800户集中居住,解决170户低收入户住房问题。     

  房子怎么建,农民说了算。农房改造项目前期,村组织就逐家逐户调研村民改善意愿和需求,最终推出符合农民生活习惯的双拼和四拼户型。“我们的项目建设政府牵线搭桥,老百姓自己做主,施工队伍都是大家自己选出来的。”王毅说道。  

  走在满是绿化的水泥小路上,第一批搬进社区的洪桂英热情地招呼着去看看她的新家原来村子里是土路,一下雨很不好走,现在环境好多了,小孩回来有自己的房间,我们很满足。”     

  稳得住,能致富”,农房改造,焕新的不只房子。成集镇对村民搬迁后的土地统筹规划,相继发展了食用菌栽培园、设施化果蔬园、西瓜种植园和马铃薯园。村民利用帮扶资金入股参与经营,入园务工,刷新”了收入,实现村集体、低收入户“双增收”。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