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童偷玩具亲妈报警,什么才是家庭教育正确的打开方式?|荔枝时评

2020年08月03日 14:45:36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石力月

  (作者石力月,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一条题为“7岁女童商场偷拿玩具亲妈报警”的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

  这条新闻之所以引起热议,大概是因为标题所呈现的强烈反差感——小孩偷东西,亲妈报警,可言说的点很多。从网友们的意见来看,反差感也很强烈,对于亲妈的做法,赞同与不赞同的吵翻了天。赞同的大都表示亲妈不护短,报警教育三观正。不赞同的则主要表示亲妈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孩子偷窃家长有责。

  可能不是所有的网友都看完了整条新闻。其中有几个细节不应忽略。首先,据新闻所述,起初不管亲妈和店员怎么询问,小女孩都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这与后来亲妈报警构成了因果关系。但我更关心的,是亲妈和店员究竟是怎么询问的。同作为一个7岁孩子的家长,我很清楚,与孩子就同一件事情,用不同方式沟通,效果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新闻没有交代的是,亲妈和店员究竟是逼迫孩子承认,还是帮助孩子打开心结,是一味施加压力还是推心置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孩子不承认自己偷了东西究竟是因为品性恶劣还是因为难言之隐,是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还是认识到了错误但无法面对后果,这是当事人和围观者都需要首先弄清的问题。

  其次,亲妈报警以后,警察赶来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新闻中接受采访的警察说,他问女孩是否听说过“犯罪”和“坐牢”,并且告诉她偷窃等违法行为是要坐牢的。从教育公民遵守法律的角度来讲,警察的说法没有任何问题。遵纪守法要从娃娃抓起,这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我认为,面对一个7岁的孩子,教育的方式方法也同样重要。如何能够既严肃又不至于惊吓,既使其重视又不至于让其害怕,这是向孩子普法的难点也是关键点。新闻没有呈现警察教育孩子的现场,所以我们不太清楚具体沟通是如何进行的。但7岁的孩子已经懂得报警的含义,“警察是因为自己而出现的”——这件事本身就足以让这个年纪的孩子产生心理负担了,所以如何消除她所可能产生的恐惧与自我否定,是家长需要好好考虑的。

  再次,人民日报官微还讲到,小女孩之所以偷拿玩具是因为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所以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件事情就很让人唏嘘了。孩子的愿望、懂事、隐忍与不当混杂在一起,使得这件事情无论怎么评价,似乎都有“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我们不是当事人,既不知道这个家庭的日常相处模式,也不知道他们各自内心有着怎样的“隐秘角落”。然而无论如何,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一对天然具有信任和亲近基础的关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不断经历变化与考验。

  那么,报警究竟是不是一种适当的教育?在我看来,无论答案肯定与否,都不能孤立地进行评价,而需要与这个家庭的日常相处联系起来讨论。如果日常生活中孩子有充分的表达空间,父母有充分的解释空间,双方有充分的理解空间,这个事情可能很大程度上能够避免。当然,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没有谁的家庭教育是完美的。但这件事情提醒我们,作为父母不能出了问题才想着解决问题,而需要在每一个与孩子相处的当下,尽可能地做个有心人。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