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南大街街道西直街社区的吴志佳今年81岁了。2015年,常州市档案局号召市民以家庭为单位编纂家庭档案,吴志佳得知后,想到自己也在进行相关整理工作,于是报了名。
老人是从10多年前开始的,至今编纂了45本家庭档案,记录了一个家庭65年的历史,垒满了整整一个柜子。在这些档案里,有一个个体最真实的喜怒哀愁,也有一个国家流动的时代变迁。
吴志佳头发已经白了,但精神很好。妻子走了以后,他一个人生活、买菜、做饭、记日记、做档案,空闲的时候他帮社区的居民义务修伞,已经修了近15年,1万把。阳台堆着他修伞的器具,和别人放在这里待修或修好的伞。东西不少,但被归类放好,收拾得整整齐齐。
他的家庭档案做了45本,记录了65年来的事情。按照综合类、证件类、荣誉类、剪报类等等分了近10类,涵盖了自己的宗谱手稿、工作笔记、各类证件、出游机票门票、物件购置票据等,以及国家的重大事件。他把每一册都标了号,汇总做了目录,放在一个专门的柜子里。柜子的四角,他都放上了特地买来的香樟木。“防虫。”他说。
01 纸页凝固的感情
吴志佳的家庭档案里,不仅仅是生动的数字,更有一个人真实又生动的喜怒哀乐。
吴志佳整理的部分档案
吴志佳的家庭档案,很多来源于他的日记。他记日记几十年了,后来整理家庭档案的时候,他把一部分日记重新誊抄整理,放进了家庭档案。其中提到的每件事情,吴志佳都记得清清楚楚。
吴志佳跟我们讲起他手表的故事。1964年6月15日,吴志佳的朋友买了一块表,花了100多元,又担心父母批评,就想转卖给他。吴志佳想,“人家与我关系尚好,他也不会起坏心。”就分期付款买下了那只表。
拿到表,吴志佳很高兴,他在日记里写道:“买了表很高兴,东告诉,西告诉,南边请人看看,北边也请人看看,心里总是乐滋滋的。”他还在日记里写道:“如今表能够帮助我工作了,督促我工作学习,更好地为广大职工服务(工会工作)。表也无形中使我延长了生命。因为它能帮助我掌握时间、抓紧时间、更好地工作学习。”
没想到3天后,吴志佳的表出问题了,一天走快5分钟。他在日记里写道:“我想想很懊恼,就这样花105元买块坏表吗?”
几天后,吴志佳在与营业员熟悉的朋友的陪同下去了百货公司换表,两次更换后,换到了一只苏联表。吴志佳在日记里写道:“买表找来一些不开心的事情,大哥对我有些意见。我还是坚持地认为,买表给我带来许多便利。经济上是紧了一点,每月要从工资35.8元中抽出15元还债,连续三个月。”
40年后,吴志佳的表早已不再使用,他也换上了新的手表。戴上新手表的吴志佳在誊抄这段旧日记后写下自己新的感悟:“40年前,我举债买表。40年后的今天手上戴的是英格纳带星期、日记的全自动中档手表。一块表看社会的发展,看营业员的服务态度——有问必答,百问不厌。”
除了往事,吴志佳还记录了家族大事。祖辈的坟茔地址,家族中晚辈的出生日期、长辈的生病离世,都在他的档案本里。后来他买了相机,档案里的物件,除了文字,还多了图片。他给我们展示了一张他去年收录进档案的照片,那是他的妻子去世那天,他的女儿送别的画面。
他说,他连悼词都保存下来了。
02 变化的数字 流动的中国
在这些精心保存的家庭档案里,吴志佳如数记录了他的工资情况。1958年10月,他的工资是12元。1985年,他的工资破了百,达到了106元。1995年开始,他的账本上出现了第一个过千元的工资收入。
图源受访者
同样被记录的还有退休工资。自2000年以来,他的退休工资翻了两番。2000年,他的退休工资还不过千,2014年,他的退休工资过了3千。口袋一年一年地鼓起来,到了2019年,他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了4500多元,相比于2000年,已经翻了两番多。
变化的数字里,是流动的中国社会。普通人的家庭正在越来越富足,生活越过越好。吴志佳记录了自己的家庭生活情况的变化。
1968年,他刚结婚,和妻子租住在别人平房下加建的櫊里。1969年,他租下了一间小平房,几年后,两个孩子出生,不够住,他又在前厅后房加盖了櫊。到了2003年,他买下了现在住的房子,70平,总价22万多。
房间里的家电也一直在变化。
1987年,吴志佳买进了第一台冰箱,那是一台白雪牌冰箱,花掉了他736元,那是他给哥哥的礼物。第二台夏普牌冰箱花了他1600元,后来被他送给了收废品的师傅。13年以后,他买了第三台冰箱,花费了将近3000元,而那一年,他和爱人的退休工资已经有7千多元。
除了收入情况和家电器具,吴志佳还保留了上个世纪计划经济年代的各种粮票、布证、证券等。
这些布证票据已经渐渐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代之以更为灵活的纸币和电子货币。人们再难见到这些富有时代特色的产物,但却能从这些时代记忆里,回味出当年的质朴、艰难和纯真,现代生活的便捷、高效和富足。在逝去的古老风貌和繁华时尚的现代图景里,藏着一个国家巨变的路径。
在他的剪报册里,还保留着几十年来中国的大事记,分类成册。提起这些,他“感觉很自豪”。
“家庭档案搞了10多年,我已经搞了45本,我的目的,第一,我健在的话,我可以翻阅看看。第二个,即使不健在了,我的小孩,能够从我的档案中间受到启发,看看哪些是前辈做的事情,对他们有一定的教育。希望我的孩子能够爱国爱家,能够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吴志佳81岁了,采访过程中,他提了好几次,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多久,但有精力,就会做下去。
他的这些家庭档案,没有多少惊涛骇浪,但细水长流地记录了一个家庭、一个国家的来路。这份档案不知道能延续多久,但后来人翻起,可以看见前辈做过的事情,走过的路。在这些路途里,有我们不能忘记的初心,和我们成为我们的原因。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金晶 王爽 童森 编辑/国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