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4代6人参军,阜宁县优秀退役军人仇刚——薪火相传 甘做服务村民的“兵”

2020年07月28日 10:08:27 | 来源:盐城新闻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爷爷是抗战老兵,曾经在淮安战役中负伤;3位叔叔先后也入伍参军……7月25日,在阜宁县三灶镇庄杨村的稻虾养殖基地,记者看到正在忙碌的退役军人、村党总支书记仇刚。他说在长辈的影响下,不但自己当了兵,2016年儿子也入伍并考上军校。一家先后6人参军,无论现役还是退役,初心不改的是“为民服务”的思想。

仇刚(右)走访低收入家庭。

  “革命伤残证”的背后故事

  “我一直珍藏着爷爷留下的一本‘革命伤残军人证’,爷爷作为抗战老兵,这本证记载着他当时战斗负伤的光荣历程。”谈到爷爷参加淮安战役的经过,仇刚坐在田埂上娓娓道来,他说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当年的故事。

  1945年秋,攻打淮安城战斗打响,仇刚的爷爷仇正宝是新四军三师的一名机枪手,也是一名突击队员。爷爷和战友们架着云梯往前冲,一架云梯被炸断,另一架云梯又立即竖起;一个战士被敌人刺刀捅了下来,第二个战士又迎着刺刀冲上去;云梯炸断了,负伤的战士就背靠背地坐在地上,让战友们踩着自己的肩膀,搭起人梯……在一番激烈地战斗后,爷爷和战友们终于登上了城头。在这场战斗中,爷爷仇正宝身上留下大大小小的伤口七八处。淮安战役后,因为身上的伤情较为严重,爷爷回到老家疗伤,后一直务农。

  仇刚还告诉记者一个有关于他爷爷“伤残证”背后的“小秘密”: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当时全家人口众多,正是果腹不济时,爷爷却主动把“革命军人伤残证”等级降低了一级,少拿一些优抚金,用微不足道的行动为国家排忧解难。

仇刚爷爷的“革命伤残军人证”。

  4代6人参军保卫疆土

  “爷爷先后送3个儿子到部队当兵,二叔仇乃才1970年12月参军在南海舰队;四叔仇乃怀1976年12月入伍到原南京军区某部;五叔仇乃和1980年11月参军,当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仇刚说自己是1992年12月入伍到原济南军区,并在部队入党、多次获团、营嘉奖,1995年退出现伇。2016年9月,他将儿子仇胜送到部队参军,于2018年7月考上军校。

  41年前,仇刚的四叔仇乃怀所在的原南京军区部队接到命令,立即开赴战场。得到消息的奶奶怎么也舍不得儿子上战场,她对爷爷说:你曾在抗日战场上九死一生,好不容易活着回来,万一儿子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爷爷说:当兵就不是享福的,他是党员他不去谁去?后来,战争结束四叔回老家探亲时,仇刚曾不止一次问四叔:“你就不怕回不来,再也见不到爷爷奶奶了吗?”他说:“军人就是保家卫国的,在和平的环境里你永远也体会不到这个沉甸甸的含义,只有到了血与火的战场上,才能感觉到使命的神圣,也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仇刚的儿子仇胜在部队照片。

  扎根农村带领村民致富

  “退伍后,我经营着一家建材门市,一年挣个二三十万元还是很轻松的。”2015年5月,三灶镇党委找仇刚谈话,让他回村参加村委会工作。当时,庄杨村的村情民风复杂,村级集体经济债务累累,要放弃经营多年的建材生意做村干部,妻子反对、质疑、不支持。“我是一名入党多年的老党员、是一名退役军人,这点困难吓不倒我,我甘愿回村做一名服务基层的‘普通一兵’。”仇刚说服了妻子“走马上任”了。

  “村干部只有脚踏实地,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竭尽所能、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与支持,才能增强班子的‘凝聚力’。”仇刚是这样说也这样做的。近年来,他带领村“两委”共同努力,积极改善群众住房条件,新建了近20000平方米的康居工程。争取全额投资道路建设项目2条,桥梁4座,“一事一议”道路建设项目10000多平方米,村级自筹道路建设2000多米,排灌站3座,文化广场1处,并争取惠民政策项目投资村级健康饮水站,全面解决全村群众的健康饮水问题,多方投资一幢5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多功能党群服务中心,具备学习、办公、阅览、文体服务等功能。在实施这些项目的过程中,他自费出资万元以上。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是党组织书记的职责。仇刚带领村委“一班人”积极发展集体经济,把群众增收致富摆在突出位置。两年来,全村流转土地近2000亩,进行稻虾养殖等农业转型,从业人员30多人,其中低收入农户6人,在增加就业的同时,带动他们一起脱贫致富。

  扎根农村,甘做服务农民的“一个兵”。近年来,仇刚被阜宁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优秀退役士兵”“优秀党组织书记”。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