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泉甜”到“稻花香”的生态初心
稻米的品质好不好,水肥是关键,东霞村位于太湖流域和秦淮水系的分水岭,水土养民,村里90岁以上的长寿老人就有20多人。两大水系滋养的东霞大米,聚集了山水之间灵韵。上世纪60年代,村民们在茅山脚下,修建了一座小型水库——墓东水库,用于收集山中小溪流淌的泉水,保障了东霞村水稻的灌溉。经权威部门检测,山泉水中富含硒、镁等2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地势造就的生态水系为东霞大米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汪 伟摄
大米是东方人的主食,日常绕不开的必需品,近来伴随生活水平提升,国人对饮食安全也愈发重视。东霞人传承千百年来的传统种植模式,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让东霞大米成为名副其实的有机大米。又因其饱满玉润的外观和味香柔糯的独特口感,很快成为市场新宠。因使用酿醋所剩的醋糟以及榨油产生的豆粕作为有机肥料,通过回田发酵提升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形成了人与自然的良性循环。可以说,东霞大米的种植过程饱含了东霞人回归自然的理念和发展生态农业的初心。
从“农民工”到“社股东”的梦想成真
农业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的幸福就是有份养家的事业,传统的种植方式使得产量偏低,时代变迁也冲击着农业这一谋生行当。越来越多的村民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村里的劳动力少了,除了自留的口粮田,大部分的农田也只得荒废。本世纪初,东霞村大米的种植还是分散和小规模的,一度导致东霞大米长在深山人未识。大规模的集中种植始于当地政府的引导,村党总支书记田礼双带领班子成立了句容市茅山镇东霞土地股份合作社。而这恰是东霞人脱贫逐梦的开始。
陈 玲摄
村民加入合作社,成为股东,年底可享受分红。合作社为村民托底,保障了生产的收益,除草、育秧等耕种环节再聘用村民。如此算来,加入合作社的村民可以有双份收入,在家中即可享受东霞大米的收益。收入的增加,调动了众多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主动性,东霞大米种植的积极性被彻底激活。致富梦想在东霞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回乡参加合作社成了东霞村新的潮流。通过合作社大户承包,东霞大米的种植面积迅速达到5000亩。农人重新在土地上开辟事业,而农业又再次通过东霞大米这个载体承载了村民的新希望。
从“高端米”到“乡村兴”的产业聚变
东霞大米年产仅2500吨,是真正的稀缺资源,稀者,恒贵也。10元一斤的市场定价一是出于其与生俱来的有机高价值,二来也是出于对高端市场的定位。“句曲东霞”这一大米品牌应运而生,高端市场的介入意味着更高的标准,合作社的集中同步优势得以充分发挥。除了品种的更新试种不断升级口感体验,机械化休耕、除草和育秧过程也为东霞大米的上市提供了“工厂化”的标准支撑。进一步解放劳动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大米品质,展现出一片欣喜的农业现代化图景。
田礼双(左) 赵亚夫(右) 汪罗祥摄
“空心村”迎来了合作社“股东”;“荒废田”种上了生态“高端米”,东霞大米的未来满是期寄。产业的发展进一步触发了聚集效应。为保证大米品质,村里请来了省植保站、镇江农科院的技术专家开展培训,“时代楷模”赵亚夫引领的农技团队更是深入田间地头,给予专业化的指导。各农业要素在东霞村聚集产生了务农新思路。经实验研究,东霞村今年将试种口感更佳的品种:南粳46和沪软1212,最新的种植技术也将得到应用。东霞的大米产业提质增效促使村民持续稳定增收,农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
茅山镇是农业大镇,近年来该镇紧紧围绕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突出优势产业、打造了一批特色本地品牌。从“丁庄葡萄”到“紫玉桑葚”,如今“东霞大米”也展现出蓬勃的朝气。生态农业“初心”是对农业本质的回归,为东霞人构筑了梦想的新事业,更是茅山镇党员干部全力以赴为农民谋幸福、为乡村谋振兴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