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红色家书|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任弼时致父亲任裕道

2020年06月30日 14:34:1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一路闯风雨、涉激流、跨险峰,砥砺前行。中国共产党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历史史诗,也是一曲气壮山河的精神赞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荔枝新闻特别回顾“初心——红色家书”系列音频,缅怀革命先烈,献礼建党99周年。

  本期家书背景介绍:

  1920年8月,任弼时加入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经首批推荐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为留学做准备。1921年5月中旬,任弼时等第一次远离祖国,从上海外滩码头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寻找救国之路。启程时,他写下家书,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寄寓了对父母、未婚妻的牵挂和不舍。这封信尚未结束,但其现存手稿至此而止。

  写信人:任弼时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组织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收信人:任弼时的父亲任裕道

  时   间:1921年5月

  地   点:上海

父母亲大人膝下:

  前几天接到四号手谕,方知大人现已到省,身体健康,慰甚。千里得家书,固属喜极,然想到大人来省跋涉的辛苦,不能说是非为衣食的奔走所致,若是,儿心不觉顿寒!捧读之余,泪随之下!连夜不安,寝即梦及我亲,悲愁交集,实不忍言。故儿每夜闲坐更觉无聊。常念大人奔走一世之劳,未稍闲心休养,而家境日趋窘迫,负担日益增加,儿虽时具分劳之心,苦于能力莫及,徒叫奈何。自后儿当努力前图,必使双亲稍得休闲度日,方足遂我一生之愿。但儿常自怨身体小弱,心思愚昧,口无化世之能,身无治事之才,前路亦茫茫多乖变,恐难成望。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惟祷双亲长寿康!来日当可得览大同世界,儿在外面心亦稍安。

  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已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某人十分表欢迎。儿已约定同志十余人今日下午起程,去后当时有信付回。沿途一切既有伴友同行,儿亦自当谨慎,谅不致意外发生,大人尽可勿念过远。既专心去求学,一年几载,并不可奇,一切费用,交涉清楚,只自己努力,想断无变更。至若谋学上海,儿前亦筹此为退步之计,不过均非久安之所,此时既可成功,彼即当作罢论。

  昨胜先妹妹来函云陈宅有北迁之举,不知事可实否?仪芳读书事,乃儿为终身之谋,前虽函促达泉大哥,彼对儿无正式答复,可怪!

  1921年5月中旬的一天,上海外滩码头一艘苏联邮轮起碇了。

  船上有任弼时和萧劲光、刘少奇等年轻人,他们将奔赴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寻找救国之路。注目渐渐远离的祖国,遥望水天一片的远方,憧憬着光明的未来,任弼时心潮起伏。这是他第一次远离祖国,海风扑面而至,掀开了他追求真理的关键一页。

1921年,任弼时赴莫斯科前写给父亲任裕道的信

  就在从上海启程去莫斯科的时候,任弼时给父亲写了这封家书。这封信尚未结束,但其现存手稿至此而止。信中谈及的胜先妹妹是任弼时的堂妹;仪芳是指陈琮英,当时是其未婚妻;达泉是指陈英榰,是陈琮英的哥哥。

  在信中,任弼时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的远大抱负,寄寓了他对父母、对未婚妻的牵挂和不舍。

1921年,任弼时在莫斯科

  任弼时少年时期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积极投身五四运动的洪流,树立起改造社会、振兴中华的远大志向。

  1920年8月,他参加了毛泽东、何叔衡等正在筹建的长沙“俄罗斯研究会”,并经研究会首批推荐,进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培养后备力量创办的“外国语学社”学习俄语,为留学苏俄做准备。上海外国语学社当时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任弼时在这里学习时,被吸收加入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第一批团员,并被确定为第三批派赴苏俄留学的人员之一。

1946年,任弼时和陈琮英在延安

  任弼时的父亲是一位比较开明的人士,靠教私塾维持着全家的生活,辛勤地养育着任弼时兄妹四人。当他得知任弼时想留学苏俄,来信表示反对,劝任弼时“谋事上海”,从长计议。

  任弼时在内心里深深地爱着他的父亲,但又怎能因亲情的眷恋而改变自己的行动计划呢?信中所言“大福家世界”,是任弼时对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最初表述。

在山西五台县八路军总部合影,左起依次为萧克、朱德、贺龙、刘伯承、任弼时

  为了消除父母对儿子远行的担忧,任弼时在信中说“北行之举前虽有变,后已改道他进,前后已出发两次,来电云一路颇称平静”。

  但实际上,接下来的苏俄之行充满艰险,任弼时化装成一个理发匠,萧劲光扮作一个学手艺的裁缝,两人路上还要时常下来修理被破坏的铁路。

  就这样,经过两个多月的旅程,直到1921年7月9日终于到达莫斯科,成为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中国班的首批学员。

   (来源/江苏省委组织部、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  编辑/蔡恋晓)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