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古建原先模样 扬州有个“木匠潘”

2020年06月19日 09:32:16 | 来源:扬州晚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潘德华

  斗栱,又作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一种集榫卯技术大成的组合结构,被称为“构屋之祖”。数千年来,斗栱技艺都是匠人们之间的口传心授,扬州人整理出书,让斗栱技艺得以定格流传。斗栱技艺也成为了扬州市第四批市级非遗项目。

  1

  扬州木工父子撰写

  首本“斗栱”研究专著

  小斗栱,大技艺,在中国建筑史上,斗栱是结构最复杂、外形最精美、变化最多端的一个重要构件。中国是最早创造、使用斗栱的国家。最早的斗栱实物出现于西周青铜器令簋。经南北朝、隋代的演变,斗栱在唐代已经具有完整体系。中国现存的两座唐代建筑山西五台县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东大殿,至今完整保存着“五铺作”“七铺作”斗栱实例。

  斗栱的营造技艺,千百年来,都为工匠之间师徒手口相传,并未有记载于相关文献。宋代《营造法式》、清代《工程做法》两部中国古代建筑经典文献中,也没有详细的斗栱分件图。随着一本《斗栱》书籍的问世,这种流传千年的技艺,终于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被永久定格。

  写出《斗栱》一书的是扬州潘氏父子。父亲潘德华,少年学艺木工,师从梁思成先生弟子罗哲文。

  32岁时,潘德华参与建造由梁思成先生设计的仿唐木构建筑,位于大明寺内的鉴真纪念堂。多年的古建经验,让他对斗栱技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不想让这门技艺从此失传,于是,他和儿子潘叶祥用了整整12年的时间,撰写出了《斗栱》。

  《斗栱》面世后,获得业内一致认可,目前3次出版的6000套书籍已经售空,正准备出版第四版。不仅获得过江苏第十届优秀图书精品奖,更是荣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

  2

  栖灵塔天中塔等建筑

  在他们手上恢复原先模样

  撰写《斗栱》一书时,潘德华带着潘叶祥绘制斗栱分件图,同时请来技艺精湛的木工师傅,在家中边设计边验证制作木质斗栱模型120余个。从起初的手工制图,到亲手用电脑软件完成300多幅斗栱墨线图,再到按图制作成斗栱模型,这些程序一一验证了潘德华的经验和潘叶祥的严谨。

  《斗栱》一书,让斗栱技艺得以最为完好地保存。更让潘叶祥感到欣慰的,是儿子潘心达正在北京读大学,所学的专业正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一门技艺,如今能在现代家庭中代代相传,也不多见了。

  今年疫情期间,潘叶祥通过网上授课的方式,为网友们解读“斗栱”技艺,让很多网友叹为观止。

  潘叶祥介绍,其实他们不只是关注于斗栱技艺,更多的古建是在他们手中得以复建和修缮。巍巍蜀冈上的栖灵塔、俯瞰三湾的天中塔,个园、何园等古代建筑群,每次修缮,都是由他们的妙手巧心,一点点恢复成原先的模样,也让这座城市的底蕴,在一座座古建中慢慢复苏,散发出经久不息的魅力。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