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网红村”钱家渡:这里的村民把日子过成了诗

2020年06月15日 15:21:24 | 来源: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南京江宁湖熟街道的钱家渡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走进村旅游服务中心,一场直播带货正在进行中,板鸭、大米、草鸡蛋……这些产品都来自村里的合作社。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归闲桥下,一栋利用旧民居改造而成的民宿典雅又清新,这里是返乡创业村民陈益青打造的特色民宿。45岁的他在外漂泊20多年,两年前嗅到家乡旅游发展的商机后便选择回乡创业。如今他的民宿一到节假日就一房难求,收入比过去翻了几番。

  今年65岁的村民老黄是一名退休民营企业家,也是村里很有声望的“乡贤”。黄连宝告诉记者,2017年,钱家渡成立农业合作社,流转了当地村民2300亩的田地和水面统一管理,但缺乏带头人,他便自告奋勇接过了这个担子,为村里50多岁无谋生技能的农民解决了30多个就业岗位,每月4000多元工资,年收入达5万元。流转土地的村民还能拿到700元每年每亩的流转费和各类农业生产补贴,真正实现在家门口奔小康。

  正是通过盘活土地资源,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吸引村民家门口就业,钱家渡百姓的腰包鼓了,精气神更足了,干活之余,他们学插花学健身,或学做甜品,生活越来越“小资”,把日子过成了诗,过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72岁的孙克华很自豪地告诉记者:他现在是心甘情愿地做钱家渡的“留守”老人。前些年老孙在城里的子女一直想接他和老伴去城里住,都被他拒绝了。现在子女们每个周末都要回村里一家人团聚。老孙自豪地说:眼下的村子路宽水清,房前屋后干净整洁,哪点比城里差。

  乡村的全面小康不但要有颜值,也要有“气质”。通过走访记者发现,钱家渡之所以能成为“网红村”,除了有好的政策外,还与当地深挖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文化气质”息息相关。钱家渡深挖村庄文化,塑造特色品牌,深入挖掘湖熟红木文化、农耕文化、古秦淮文化、水乡文化等本土文化资源,将村庄由来典故、渡口记忆编纂成讲解词,复原渡口,建设金陵起居文化馆、江南水利文化园、湿地公园,整理、传承形成一村一境界一特色的乡村故事,为乡村增添了一份情怀和记忆,让本地人和外来客都看得见美丽,记得住乡愁。

  (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尹美又报道)

  (本条新闻版权归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