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是真的吗?微表情能测谎?来看心理专家的现场实验

2020年06月14日 16:54:38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提到心理学,很多人都会想到催眠、微表情、测谎等神奇的“超能力”,但这些只是心理学中细小的枝节,你越用力盯着它们,反而可能错过心理学的主干,错失那些通向幸福的知识。

  首届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体验周就给了大家这样一次机会,通过全省各地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与心理学来了一次亲密接触。经过一周体验活动之后,江苏教育频道《成长》栏目走进南京市雨花台中学,和高中生一起聊一聊生活里的心理学。

  为什么大家热衷于贴标签?

  不愧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高中生,在“我眼中的心理学和心理专家”环节里,同学们用一张张五颜六色的便签让专家马勇体验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随和、幽默、有亲和力、像教导主任、憨厚不正经……同学们对便签解释引得现场高潮不断,笑声连连。

  分享过标签内容后,心理专家马勇老师解释说:生活处处都有心理学的影子,比如刚才的“贴标签”。我们为什么会热衷于贴标签?因为贴标签是一种不可能完全消除和抗拒的心理状态,它有好处也有坏处,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一方面贴标签可以节省大量脑力,减少我们对某个人或事的重复分析,让我们相处时更加轻松;但另一方面它容易产生刻板印象,使我们无法更细腻地观察一个人的优缺点。

  催眠是真的吗?

  “微表情真的可以测谎吗?”

  “星座、血型等心理测试是科学的吗?”

  “去心理咨询室就是心理有问题吗?”……

  进入现场提问环节后,同学们用各种问题表达着自己对心理学的疑问,专家马勇老师也一一回答。当学生彭玉昕询问:“催眠是真的吗?”,马勇老师取出自己随身携带的水晶链,招募了一位志愿者,现场展示了一场“催眠”的过程,张加宁同学在马老师的引导下,手部纹丝不动,紧靠“意念”指挥水晶链进行各种幅度的摆动,让全场同学惊讶连连。

  实验结束后,马勇老师解释说:这个实验其实叫做催眠易感性测试,水晶链地摆动其实还是被同学的手部带动,但她从身体到心里完全没有意识到手部动作,这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催眠的过程。

  至于催眠是真的吗?马勇老师给出肯定的答复,他说:催眠分三类:舞台催眠、治疗催眠和自我催眠。在人群当中,有10%到15%的人特别容易被催眠,10%到15%的人特别不容易催眠,舞台催眠是通过催眠易感性测试,挑选测试效果最佳的人进行表演;治疗型的催眠是通过谈话的方式,绕开对方意识的监察,在不经对方意识审查的情况下,把我们想灌输那些正面的信念和价值观植入其内心,使对方的生活更美好。而这两种催眠的本质都是人的自我催眠。

  一张连线图如何解释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

  聊完大家对心理学的疑问后,主持人和心理专家马勇老师询问起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困惑和烦恼,发现同学们普遍具有学习压力和人际交往问题。为了帮助同学们解决烦恼,马勇老师带领大家做了一个思维小游戏:用四条连贯的直线贯穿九个点。

  马老师解释说: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同学遇到问题总是习惯性地追求标准答案,却没有发现凡事都有多种解决方案。就像这个思维小游戏,很多同学看到这九个点,会习惯性地把它看成一个方框,划线时下意识地不超过方框的边界,这样永远不会成功。如果大家能解放思想、突破思维,主动地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可能学习方面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很多障碍就能自然地破除。

  下周,首届江苏省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活动将迎来“交流周”。敬请关注宣传月专题网页,更多精彩内容等你来体验。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沈一秀 通讯员/郑宏飞 编辑/玉洁)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