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场得意,“股”场失意!博纳影业:被偷走的那五年

2020年06月11日 11:00:52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6月10日中午,博纳影业发表声明,称博纳影业集团副总裁黄巍于6月10日凌晨不幸逝世,享年52岁。不过,博纳在公告中并未说明死因,一时引发圈内猜测。

  有网友爆料黄巍系跳楼自杀,6月11日晚间,博纳影业集团再次发布情况说明,称其因身体原因长期失眠、心情压抑,于10日0时许在北京市朝阳区坠楼身亡。经警方调查,已排除刑事案件嫌疑。

  在集团官网关于公司团队的介绍中,黄巍位列于除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于冬之外的八大高管之中,由此可见,其在博纳影业的地位举足轻重。

  在行业发展面临重大挑战之际,一位高管莫名坠亡,将博纳影业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比起华谊、光线,你可能没那么熟悉博纳,但你一定看过它参与投资发行的电影:《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建军大业》《中国机长》《桃姐》《无双》等。

  成立20余年的博纳影业,在创始人于冬的带领下,在电影发行行业发展得顺风顺水,奈何却在资本市场时运不济、经历坎坷。

01

3万元起家

于冬拿下中国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1971年,于冬出生在北京。1994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

  作为北影发行管理系招收的第一批学生,于冬毕业后被分配至北京电影制片厂,跑电影发行。

  彼时,电影局刚刚发布《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一被电影行业称之为“三号文件”的文件,改变了四十年来计划经济下电影行业的“统购统销”模式。

  “三号文件”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单位接洽,制片厂获得了自主发行权。 

  随后,电影局又再次下发348号文件,明确影片(著作权)发行权拥有单位可以直接向北京等21家省、市的各级发行、放映单位发行,市场多主体的形成成为可能。

  迎头撞上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浪潮,再加上自身的勤奋努力和极佳的人际沟通能力,仅仅三年,于冬就已崭露头角,受到了时任北影厂厂长韩三平的赏识和提拔,成为了有史以来北影厂最年轻的科级干部。 

  两年后,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国电影公司等8家单位合并成立了中影集团。在合并后的中影集团,于冬没有受到重用。憋着一口气的于冬决定跳出中影,揣着仅有的三万块积蓄,“下海”单干。

  靠着另外借来的27万,于冬用三十万的注册资金,创立了北京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并获得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

  初出茅庐,凭着一腔热血和对电影的热爱,于冬用真诚和勇气拿下了博纳的第一单:由黄建新导演,王志文和江珊主演的《说出你的秘密》。

  据于冬后来回忆:当时中影欲以60万买断此片的发行,于冬找到黄导说加价一倍,愿意给120万,最后用全部身家三十万定金和浙江电影制片厂签下了此片。

  上映后的市场反响证明,于冬的眼光不错,凭借此片,博纳赚到了开业后的第一桶金:50万元。

  至此,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活了下来。

02

抓住港片北上的机遇

敲开香港电影的大门

  起步顺利之后,真正让博纳在电影发行领域站稳脚跟的一战,来源于电影《我的兄弟姐妹》。

  此时,中国电影体制的改革仍在持续进行,且方向明确,就是向市场化转型。

  2001年,广电总局相继出台了五个重要文件,内容简单概括就是:

  允许拍电影独立出品;

  著作权与著作权人从原来必须归属电影厂,变成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出品;

  允许民营公司独立发行电影(博纳就拿到了全国第一张发行牌照);

  允许私人建电影院,允许独立组建私营院线公司。

  这一系列改革意义重大,出台当年就令中国电影年产量从八九十部跃升为两百部,翻了一番;同时银幕数量开始迅猛增长。

  内地电影开始腾飞之际,被称为东方好莱坞的香港电影却深陷困顿,不少香港影片和香港电影人开始寻求进入内地市场。

  这造就了博纳的又一次机遇。2001年,由香港著名电影人文隽制片的《我的兄弟姐妹》,让于冬敲开了香港电影的大门。

  该片由俞钟导演,梁咏琪 / 姜武 / 夏雨 / 崔健 / 张建新等主演。拿下该片的内地发行权之后,于冬首次邀约全国20多个城市媒体同时开始宣传,并打破了传统的排期模式,协调各地发行公司共同推动电影上映档期。

  制作成本仅200余万的《我的兄弟姐妹》,最终在内地拿下了2000万的票房,于冬也在香港影界一战成名。

  2002年,为了拿下由杨紫琼主演的动作片《天脉传奇》的内地发行权,他向出品方提出,不论票房如何都向对方支付700万元,包括400万元保底费和300万元宣传及洗拷贝费用,票房超出部分再给对方35%的分账。

  这种“保底分账”的模式,颠覆了香港电影发行行业的业态。

  至此,于冬和他的博纳公司在香港影圈声名鹊起,香港电影公司认准了于冬,合作源源不断而来。 

  2003年至2008年,博纳几乎垄断了80%进入内地的港片发行业务。发行了诸如《无间道》《头文字D》等卖座影片。

  同时,于冬也在不断地革新电影发行方式,譬如创立零点场概念。

  博纳刚开始做电影发行的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和自媒体,只能靠影片本身的影响力,去赢得传统媒体的关注。

  为了营造氛围,创造话题,于冬想出了“零点行动”:在全国影院同时统一上映午夜场,用这种声势浩大的“统一行动”来给电影造势。

  时至今日,博纳与港片仍旧紧紧地绑在一起。翻看博纳的票房榜单,除了深度绑定的韩寒外,毫无例外全都是港片。

03

开启逆袭

蹚出主旋律电影新路子

  这几年,在其他电影公司开始花重金打造“流量”和“IP”双王牌的时候,博纳却另辟蹊径,找到了一条新路:打造主旋律商业大片

  其实于冬想做主旋律商业大片的野心由来已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2009年上映的《十月围城》,当时此片创下了2.9亿元的票房记录。

  也为此后博纳的主旋律商业大片发展之路,埋下一颗小小的种子。

  2014年12月,由徐克拍摄的3D版《智取威虎山》上映。

  于冬曾说,“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跟今天的年轻人似乎中间隔了一道墙,我们试着用《智取威虎山》把这道墙拆除。”

  事实证明于冬成功了,《智取威虎山》累计票房超7亿,成为当年贺岁档中最叫好又叫座的“黑马”。

  此后,博纳影业在主旋律商业大片领域一骑绝尘!

  2016年,由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在事先不看好的情况下逆袭,以11.82亿成国庆档冠军。无独有偶,2017年博纳出品的《追龙》也完成逆袭到国庆档亚军。

  2018年,在定档、宣传发行、营销动作都慢人一步,大年初一热度、排片、票房均是四大片垫底的情况下,《红海行动》口碑坚挺、排片渐涨、票房逆袭,最终成为当之无愧的春节档票房冠军。同年国庆档,电影《无双》再次打了所有票房预测者的脸,助力博纳夺取逆袭的桂冠。

  2019年国庆档,由博纳出品的《中国机长》更是实现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

  这些年,于冬带着博纳在此前少有民营公司问津的主旋律电影领域,生生辟出一片蓝海。从2014年的《智取威虎山》开始,几乎所有大档期的逆袭黑马,都被博纳一手包揽了。

  甚至有人说,于冬创造了一种新的类型,叫做“博纳主旋律类型大片”。实际上,这些主旋律电影并不好拍,要做到既叫好又叫座,实现口碑和市场的双赢,更是难上加难,可是博纳影业率先做到了这一点。

  从费劲心思将主旋律电影装进商业类型片的壳中,到大张旗鼓在海报上标榜自己是主旋律大片,从《湄公河行动》到《红海行动》,博纳走出了一条无法被其他人复制的主旋律之路。

  如今,博纳影业的主旋律商业电影已经形成了规模和特色,并在继续扩大影响力,改变和引领中国电影的特质。电影市场也逐渐从“流量为王”转为“内容为王”,开始回馈那些真心用心做内容的“匠人”。

  这就是为什么《红海行动》阵容最弱,票房却最高的原因。观众在成熟,内容便变得极其重要,告别“人傻钱多速来”,“好钢用到刀刃上”才是制胜之道。

  左手握着港片发行,右手握着新主旋律大片,博纳靠着两张名片始终稳居国内五大影企之中。从电影发行起步,到全产业链布局,如今的博纳已经出品发行了200多部电影,累计票房超过200亿元。

  然而,比起在电影领域的顺风顺水,博纳在资本市场上的遭遇可谓相当坎坷。

04

影场得意,“股”场失意

错过了国内资本市场的黄金十年

  2010年12月,尚未满40岁的于冬与巩俐共同敲响了纳斯达克的开市钟,博纳影业成为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影视第一股”。

  然而,这个本应当令于冬自豪的“一步”,却成了博纳发展史上“失误”的一步。于冬在敲钟时的泪水有多喜悦,后续为此“擦屁股”的努力就有多心酸。

  和同期上市的诸多中概股一样,火热登陆纳斯达克的博纳,在美股市场遭遇了“水土不服”。

  上市当天股价即遭破发,收盘价为6.6美元,股本为1亿股,市值为6.6亿美元。

  上市5年仅融资925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不到5亿元。长期低迷的股价让博纳几乎丧失了资本运作的能力。

  但更让于冬意想不到的是,在博纳远赴美国的这五年,国内资本市场却对影视传媒概念股疯狂追捧,掀起了一场风起云涌的资本浪潮。

  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等公司飞速发展,市值早已是博纳的数倍以上。

  2015年,最夸张时博纳估值一度比华谊差了十六倍,比光线差了三十倍。

  最终,在美上市5年后,于冬决定让博纳私有化从美股退市回归A股【所谓私有化,即:原控股股东把中小股东手里的股份全部买回来,最终使这家公司退市(因为私人公司不具备上市的资格)】。

  然而,重回A股之路,博纳一走就是又一个“五年”。

  2016年4月,博纳影业集团正式宣布完成私有化交易,同时宣布停止其ADS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的交易。

  阿里、腾讯、中信证券、复星国际、红杉资本、软银赛富和创始人于冬一起成为了博纳的买家。

  2017年3月增发股票后,博纳公司注册的资本变更为10.99亿元,并引入了章子怡、黄晓明、韩寒、张涵予等多位明星股东。

  此时,博纳估值近160亿元,与退市时相比增长了2.88倍。

  随后博纳提交了招股书,却适逢A股行情低迷,又遭遇影视行业整体遇冷,直到2017年10月,证监会公布的企业信息预披露名单中,才出现了博纳的名字。

  博纳在2017年底开启正式排队过程,无奈却在2019年年初,因资产评估机构中企华被立案调查,而被“中止审查”。 

  同年7月,博纳的恢复审查申请被证监会批准后时间不久,中介瑞华所暴雷,近60家上市公司受影响。博纳影业作为瑞华IPO的客户之一,上市之路也受到牵连,再次被迫中止。

  据悉,此时博纳已经排队到第10位,离正式IPO批准文书几乎是擦肩的距离,如今又要重新申请排队。

  两次受中介机构影响,中止审查,拖慢了博纳的上市路。目前,原本可以再次重回正轨的博纳IPO之路又遭遇冲击。

  从2015年决定私有化至今,又一个五年过去了,博纳在资本市场上的决断,似乎每一步都踩在了“坑”里,这一耽误就是“黄金十年”。

  一个企业有多少个十年可以耽误呢?在这十年之中,老牌影企经历了从辉煌到困局,新型影企则快速崛起,行业格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博纳在资本市场错过的时机太多了。

  2015年,老牌民营影企最辉煌的时候,全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国产电影里,有八部出自“五大”民企之手(华谊兄弟、光线传媒、万达影视、博纳影业、乐视影业)。作为行业老大的华谊市值甚至一度达到过800亿的峰值。

  然而仅仅过了三年,光线、华谊市值不断缩水,业绩表现逐年下滑;万达影视经历了票房表现的过山车,成了万达电影体系里的短板;乐视影业在乐视网动荡中饱受牵连,出品的电影屡屡遇冷。博纳则阴差阳错地错过了内地资本市场的黄金时代,如今还在苦苦追赶上市。

  在市场逐渐回暖的2017、2018年,以真乐道、坏猴子、北京文化、开心麻花为代表的一批新型民营影企开始快速崛起,生产爆款的能力令人惊叹,票房表现上也将一些行业“老炮”远远甩在了身后。

  即使没有疫情,电影行业也已经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候。此次漫长的停业,对于新老影企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被偷走了两个五年的博纳,是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还是大厦将倾任其倒塌,成败全在一念之间!

  荔枝新闻专稿/盛明珠

  部分内容参考来源:

  北京日报《于冬:了不起的电影“推销员”》

  人民网《博纳影业:打造“山、河、海”式中国主旋律商业大片 》

  中国电影报《于冬:“创始人+掌门人”式的企业掌门人是宝贵财富》

  知乎专栏作者:Q叔《3万元起家,如今市值超150亿,他是怎样带领博纳做到中国第一的?》

  微信公众号毒眸《民营电影公司的“五大”,早该重排座次了》等。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