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发生故障,探照灯车迅速发电待命!”随着连长一声紧急命令,灯站班全体人员迅疾行动,跑步进入战位,发动车辆、展开灯具……2辆着陆探照灯车在指定时间内紧急展设完毕。近日,红土高原上开展跨昼夜飞行训练,南部战区空军某场站导航连灯站班迅速进入战位,保障日常灯照。记者跟随该场站导航连官兵的脚步见证他们用电波承载起的忠诚。
灯车护航
海拔2045米的小山顶,是祖国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头,伫立其上的小院子就是北远距导航台,台站很小,孤零零地,看起来有点寂寞。由于机场改建,导航台站址在原来的基础上向外挪了大概200米,重建了一个新导航台。
电波守护者
自然,老导航台房子就闲置起来,那个曾经几十年担负导航任务的老台站,像是一个耄耋之年的“功勋老人”,光荣退出现役,向驻守战士递出了手中守望蓝天的接力棒。台站里有个黝黑的小伙子叫苏志斌,是这个台站的班长,甘于吃苦、乐于奉献是他的特点。
架设野战导航车
台站很小,从东大门走到西墙根,65步。从南围墙走到北围墙,73步。这是苏志斌反复走了不知道多少次才测量出的准确结果。而这个结果的误差仅在一步以内。台站虽小,地位却很重要。
雷达护航
这种强烈的战备意识从建台的那天起,就已经发了芽,深深地扎了根,像极了每天起飞、降落的飞机,从房顶上空飞过,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浸入骨髓。苏志斌说:“不飞行的日子,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他还真有点不习惯。”
雷达引导
“规规矩矩地工作和生活。”已然成为他的座右铭,苏志斌有着和许三多一样的倔强。在这个离机关10公里、喝水靠送的小山头,常年都能看到他和其他两名官兵出早操,走队列,就连三餐前的歌声也从未间断过。一晃6年过去了,他平时最喜欢的就是看着战鹰从头顶呼啸而过,而内心的激动却从未衰减过。
维护塔康
有的时候他站在院子里望着远处机场的跑道,嘴角会不自觉地微微上扬,朝着战鹰起飞的方向敬上一个军礼,因为他知道自己和战友们在工作岗位上每一秒的坚守奉献都是为战斗力生成贡献了力量。6年时间里,他在台站抓训练、研装备、始终把台站当成自己的家来建。
野战导航保障训练
“你看那菜地、鱼塘,都是一茬茬官兵一锹锹地干出来的,这里的每一块砖、每一棵树、每一条路都是见证者。” 离开该台站的路上,指导员吴宸宇一番情真意切的告白,让记者忍不住回头再望。站在高远的天空下、在浓浓的绿色映衬中,这座小小的台站显得分外的宁静而富有生机。
夜巡掠影
“没有带不好的兵。台站地处偏僻,但这里的战士不应该被人为地‘边缘化’。我们在人员安排上,坚持以老带新、以强带弱。这几年,连队为台站安装了远程摄像头,连队通过视频监控设备、传达指示、抽查人员和晚点名。”指导员吴宸宇这样告诉记者。据了解,自组建以来,连队所属台站从没发生过战备差错、导航保障0失误,优质场次更是达到了100%。
扎根红土练兵备战
导航调配员李成谊在担负战备值班的一天深夜,9米多高的导航天线从中间拦腰折断,硬生生地砸在了地上,9根拉绳被吹断了4根。此时的狂风伴随着暴雨来得愈发的猛烈,他深知,如果继续这样天线会发生二次折断,抢修会更加困难,影响了战备后果就会更加严重。他来不及穿上衣服,急忙冲到天线阵地上,在狂风暴雨中收拉绳、拆地网、撤天线。
战鹰的千里眼顺风耳
两个多小时后,整套装备顺利地撤收完毕,筋疲力尽的他瘫坐在地上才感觉到手臂上隐隐有一些疼痛,抬起手才发现,有两道血印,深深嵌入肉里,不断往外渗着血。直到第二天,战备飞机从台站上空飞过,安全降落,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们就是这样一群人,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也没有竞技场上的飒爽英姿,但却是一群幕后英雄始终在平凡中坚守,梦想冲锋在前。他们以扎根台站为骄傲,常年分散在外,却心怀共同的信念,无论是黎明,还是黑夜,始终都坚守在电波跳动的地方,坚持着为战鹰们照亮回家的路!
(通讯员/卢富 皇勇 周星宇 吴宸宇 编辑/赵著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