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最强音】和死神“掰手腕”,我们赢了!

2020年06月08日 22:11:11 | 来源:我苏网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导读

对生命足够热爱,逆行而上时,才足够决然。对责任足够担当,躬身入局时,才足够勇敢。执着探求,因为相信远方值得跋涉。坚守职责,因为付出有时比得到更快乐。诚实劳动、勤勉工作,才能和梦想更接近;奋斗不息、守护幸福,一起奏响时代最强音。致敬美好生活创造者守护者,江苏广电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联合江苏省总工会推出特别策划——《时代最强音》。

  作为江苏最后一支撤离的医疗队,从2月13日抵达到4月13日撤离,从寒冬腊月到春暖花开,他们一直在和死神“掰手腕”。

  这组照片,拍摄于2020年2月14日下午3点45分,有人穿着胶鞋,有人拿着塑料袋,有人拎着一次性拖鞋,拍下这组合影。

  15分钟后,他们就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此时,距离他们抵达武汉,不足24小时。

  “国家卫健委开会的时候,问哪一家能够收病人,我们就第一个回答,我们能够收治!那种形势下不容得有一点点犹豫的 ,早进驻一秒钟,可能有一个病人就得救了。”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回忆。

  2月14日下午4点,第一批队员进驻重症隔离病房。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同批次十支国家医疗队当中,第一支开舱接病人的医疗队。”

  江苏省人民医院副院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长刘云说:“门关上一刹那,我们所有的心都是悬着的,因为不知道前方会发生什么。”

  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胡德亮说:“心里还是蛮紧张的。”

  胡德亮,医疗队第一个进入隔离病房的医生。他和15名同事,在两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接收了61名新冠肺炎患者,创下落地即接管的江苏速度。

  “看到这些病人的时候,就再也不会紧张了,因为会想着我要怎么去帮这些病人。”胡德亮说。

  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接管的重症监护病区,可谓红区中的红区,院内所有最危重患者都会被送到这里。

  “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是十分清晰,对疾病的发展也不是十分了解,就是短兵相接。”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

  短兵相接,需要勇气,更需要专业。患者一人一方案,分级分层管理,每位患者责任到人,24小时守护不断人。同时,医疗队还成立了危重症患者救治突击小分队,加强救治力量。

  2月27日晚10点,武汉市第一医院,一名老年重症患者气管被痰液堵塞,急需气管切开手术。

  穿着厚重的防护服,克服视线模糊以及自身缺氧的状态,医生要完成"精准一刀" 。“切那一刀的时候,能感觉到自己心脏在跳,自己的太阳穴搏动。”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中心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队员乔莉回忆。

  五分钟不到,生命通道被打通。三天之后,病人脱掉呼吸机,一天天好起来。

  “对于医生而言,其实最喜悦的事情就是,一个病人经过你的救治,他的病情每天在一点一滴恢复。”乔莉说。

  3月3日晚,挑战再度来袭。一名70岁患者,两肺弥漫性病变,已经上了8天有创呼吸机,但血氧饱和度没有改善,病情持续恶化。经过评估,需要上ECMO(体外膜肺氧合),这是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终极武器。

  穿刺置管,每一步操作都必须严谨细致,台上的5位医生,最快仅需11分钟就能装好ECMO,即便如此,他们也必须十分小心,身上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手上的操作却不能差之毫厘。这也是江苏医疗队在武汉实施的第一例ECMO手术。

  上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以后,患者的病情稳定下来,各项生命体征相对来说好了很多。

  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救治,不仅需要医生有精湛的医术,还要有精心、细心、贴心的护理。

  "俯卧位通气"法,对改善病人氧合效果显著,但翻身这个简单的动作,对插着多个"救命导管"的危重症患者来说,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是致命的。为此,医疗队创新发明了"三明治翻身法"。

  如何理解?底下铺一张床单,上面再盖一张床单,“这样把它卷起来,翻起来就比较轻巧 。”江苏省人民医院护理感控科科长、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护理组组长宋瑾介绍。

  3月19日,在医疗队接手35天后,武汉市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区"清零"。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高危高难度的操作,抢救了众多的危重症患者,也获得了国家卫健委的认可和信任。”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各省医疗队陆续撤离。但3月23日,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再次领命,转战风暴中心武汉金银潭医院,接管该院两个病区。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齐栩说:“这些重危病人,说得难听点,其实就是死神在不断地召唤着他们。作为我们来讲,要尽量地从死神手中抢救过来他们的生命。 ”

  医疗队成立了气管插管、气管镜等15个突击队,根据病人病情个性化治疗。

  在金银潭医院,医疗队遇到了到武汉以来最棘手的病人。这名61岁的女患者,因为长期插管,出现食管气管瘘,临床上的死亡率达66%。

  “如果这个手术不做,就很可能存在着呼吸机脱不掉的情况。”江苏省人民医院老年消化科和神经内分泌肿瘤中心主任、教授汤琪云说。

  依托强大的后方专家团,多方会诊讨论后,医疗队决定,给患者置入食管支架,封堵瘘口。手术需要更换一个加长版的气管切开套囊 ,而这个东西整个江苏就只有江苏省人民医院还剩两个,直接从后方邮寄到了前方。

  4月3日下午1点,就在进行术前准备的时候,意外发生了。患者心脏骤停,血压降到了50。

  队员们短暂抢救挽回后,采取了第二套方案。大家在没有X光的引导,没有内镜的直视下,做到了盲放。手术难度,相当于闭眼穿针,仅用时3分钟,一气呵成顺利完成,这也是武汉首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食管支架置入术。

  术后,患者家属还送来感谢信。

  江苏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医疗组组长 齐栩说:“我们一个一个地抢救这些重症监护病人,最终成功了,和死神掰手腕,我们赢了!”

  “感念你们为我们医院,为武汉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你们每一位同志都是英雄。”湖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向大家表示了感谢。

  60天,从寒风凛冽到春暖花开,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同病魔较量,一次次在疫情风暴中心,带领患者穿越生死线。

  如今,队员们都已重返工作岗位,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但对他们来说,武汉,已经成为生命中抹不去的印记。

  详细报道请关注 江苏卫视《新闻眼》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记者 / 周婷婷 龚俊杰 郭锴峰 颜斌

  综合 / 新华社

  编辑 / 桃桃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