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的一场工伤事故,他从一名健全者变成“独臂哥”,面对身受重残的残酷现实,面对残疾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不便,他从沉沦中逆袭,不仅创办了亭湖大洋湾公益读书社,还热衷公益,用一只手书写着精彩人生。他就是“亭湖区十大志愿服务好青年”“盐城市最美阅读推广人”“亭湖区十佳阅读推广人”陈羌。
陈羌和盲童们在一起。
失去右臂后,在传统文化中重拾自我
今年44岁的陈羌,原名陈永全,家住大洋湾景管办新洋村二组。事情还要从8年前的一场意外说起。2012年9月28日,在亭湖区一家阀门企业负责质检工作的陈羌原本准备请假,趁着国庆假期带母亲到北京看病,他办好请假手续即将离开厂区时,出于工作的责任心,再到车间查看一番。就因为这份责任心,他到车间后因帮助同事而不慎卷入高速运转的机器里……醒来时,已失去了右臂。
在读书社里,陈羌用一只手整理书架。
经过一年的治疗和休养,陈羌的伤口慢慢恢复,然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事实却让他陷入深深的痛苦与绝望,他曾一度失去方向和目标。在这期间他靠网上朗诵、唱歌打发时间。通过网络,他结识了全国各地很多有共同爱好的网友,大家被他的事迹感动,分布在不同城市的37名网友联合录制歌曲《明天会更好》为他鼓劲。渐渐地,他适应了只有一只左臂的生活,走在路上也能平静接受旁人异样的眼光。
2015年中秋,一次偶然的机会,陈羌参加了一个新建小区的诗会,在这场诗会中,他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和朗诵艺术的魅力,激发起他对国学经典的兴趣。为何不能积极奋起,从书香中汲取能量,成为一名身残志坚的传统文化传播者呢?此后,陈羌振作精神,投入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播当中。他利用退岗后的空余时间,广泛涉猎我国古代文史典籍,并克服身体上的困难,多次赴外省、市参加传统文化论坛活动,进一步了解接触、学习传统文化。
创办读书社,他用一只手书写励志人生
因为失去了右臂,陈羌的电动车经过了特殊改造——将转把改装到左边。每天靠着这辆电动车,他穿梭在市区与新洋村之间,不断挑战自我,用一只手完成正常人能做的事。
2017年3月,陈羌接受盐城顾吾书社的聘请,担任公益国学班讲师。他风雨无阻,每周六开半小时电动车,义务为儿童及家长宣讲传统文化,讲解国学经典。一开始由于缺少右臂,陈羌骑电动车时极不适应,不知摔了多少跟头,脸上身上留下多处伤口。有一次,竟将左脸的颧骨、眉骨、牙槽骨等多处摔成骨折,安装了四块内固定钢板。为了不影响孩子们的课程,病情稍稳定后,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早早出院,走进课堂。
通过这套简陋的设备,陈羌义务录制了很多朗诵作品。
宣讲时遇到的很多困难,陈羌都想方设法克服。由于只有一条臂膀,翻演讲稿时很不方便,他就用嘴代手;夏天天气炎热,他一只手抓着讲稿无法擦汗,就硬撑着,汗水淌进了眼里他仍然坚持着;他还学会了用一只手摄影,为读书的孩子们留下美好瞬间,虽然一组照片拍下来整个左臂累得几乎抬不起来,可看到孩子们满意的表情,他又感到无比欣慰与满足……
2017年6月,陈羌自筹千余册书籍,在自家的农家小院创办起“亭湖大洋湾公益读书社”,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别具一格的免费阅览场所。读书社以读书为平台,传播文化知识,弘扬文明新风,促进邻里和睦、社区和谐。陈羌不定期为社区儿童开展课外读物的带读活动,并为社区居民开展传统文化“家风家道”的主题宣讲。很多居民渐渐改掉了去棋牌社的习惯,读书成了附近居民新的休闲方式。
热衷做公益,他是孩子们心中的“羌哥”
现在陈羌已习惯了一只手完成普通人能做的事,每天一大早,他从市区租住的房屋里骑电动车赶到新洋村,给父亲做午饭,陪父亲吃过中饭后,他会出去跑跑,接触更多的公益人,为困难群众牵线搭桥。
近几年,陈羌的读书社和盛文助学爱心协会合作,在盐城师范学院客座教授秦九红的带领下,共同向社会发起关爱特殊人群、关爱特殊教育的倡议。包括陈羌在内的一班人,坚持每月一次赴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为在校学习的盲童送关爱,教授孩子们学习朗诵技巧。现在的陈羌,只要推开盲童班的教室门,哪怕轻轻地咳嗽一声,孩子们都能立即凭听力异口同声地喊道:“‘羌哥’来了!”
“一只手我也能行,参与公益活动,让我的人生更有意义。”陈羌说,每次帮助别人,他都能从中体会到乐趣,他会以自己的一臂之力,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疫情期间,陈羌宅家创作了多部声援武汉的朗诵作品,他为亭湖公安分局录制的《盐城方言防疫喊话》视频在央视新闻移动网赢得了超12万的点击量。他通过朋友筹集到一批退热贴,首先想到射阳县特殊教育学校的20个盲童,除了捐给孩子们,剩下的全部捐到了盐城市残疾人托养中心。陈羌还积极号召身边的爱心人士,于3月5日为亭湖区人民医院的10名援鄂医务人员每人赠送一份疫情健康保险。
“尽自己的能力去做,能做多少做多少。”陈羌说,接触了公益之后,他给自己定了个标准:“尽己残力,快乐公益。”因为工伤,他办理了退岗手续,除去自己缴纳的保险金,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伤津贴,妻子在一家保洁公司做保洁员,收入也不高。所以只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帮助有需要的人。近几年,他从自己微薄的工伤津贴中挤出万余元,多次走访贫困儿童、孤寡老人,走近“问题少年”,用热心为社会奉献一份爱心,扛起一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