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是一座城市历史的传承、底蕴的象征。近年来,淮安市淮安区以传承运河文脉为出发点,秉持复兴理念、审慎保护态度,推进当地古建筑改造和开发利用,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名城焕发新的时代魅力。
经过半年的修缮建设,位于淮安区河下古镇景区竹巷西街改造项目已经初具雏形。作为河下古镇传统的街巷和重要商业街,为了重现历史原貌,景区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恢复旧石板路面,对沿街民房进行改造提升,重点规划九个院落,导入品牌餐饮、茶吧、酒吧、演艺等精品文旅商业。
淮安市楚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洪雯雯说:“目前,我们正在对竹巷西街两侧古建筑进行立面改造,已完成总量的三分之二。下一步,我们将对这条古街道路进行铺设,恢复当年石板街的原貌,预计今年底对外开放。项目建成后,将打通湖嘴街至状元府的旅游通道,对提升河下游览体验和产业配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运河要真正“活”起来
在“保护好”的基础上
更要“利用好”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全长约32公里的大运河淮安区段汇集了古末口遗址、总督漕运部院遗址、河下古镇等文化遗存百余处。按照“以水为脉、串点成线、连线成带”的思路,淮安区深入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重抓独具古城特色的“一镇三城四带”建设。
淮安市楚州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分管负责人唐玉庭说:“在古镇修复过程中,我们注重运用老材料和传统工艺手法,尽量保护街巷、建筑的历史风貌。”
保护不仅是固化的
更应该是活态的
近年来,淮安区把保护运河遗产与开发文化旅游结合起来,累计投入10多亿元,精心打造了古镇承恩坊、城河街古镇客栈等一大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湖嘴大街、估衣街等老街重现历史风貌。如今,以河下古镇为中心,投入超100亿元、规划区域2.5平方公里的全域大旅游框架已初步形成。
淮安区文保所所长金媚说:“淮安区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不可移动文物数量非常多,其中古建筑就有222处。下一步,我们将继续采取修缮利用方式,协调东南大学、省古建筑研究所等单位,完善编制古建筑保护方案,在保护原貌的前提下,增加古建筑的内涵,让这些古建筑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来源:无线淮安 编辑/张闻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