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新房 谋新业 换新颜 贾汪区大吴街道因地制宜、多措并举改善农房条件,惠及近8000户村民

2020年05月14日 14:46:03 | 来源:徐州日报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空中俯瞰建平村后王台。徐报融媒记者 周杰 摄

  后王台统一建设的村民楼房。

  幸福的北庙山村民张久荣。

  北庙山村民在家门口的小花园休闲健身。

  位于贾汪区南部、京杭运河北岸的大吴街道,交通发达,区位优越。近年来,以创建全省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示范镇为目标,大吴街道大力推进农房改善工作,因地制宜,采用村庄搬迁集中居住、统一规划集中翻建和公共空间全面提升等多种方式改善农房条件,惠及了近8000户村民。

  5月11日,记者走进大吴街道,在一处处别致的村居院落前,和村民唠家常、看新房,对部分农房改善项目进行了深入的实地探访。

  农房改善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下午3点,记者来到大吴街道建平村北庙山七组,一片沿街的房屋立刻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眼前是两层高的小楼,白墙灰瓦,耀眼的阳光下,木质轩窗闪烁着光辉,庭前庭外花草遍植,如果不是亲眼所见,这样的建筑格局,给人一种城市里徽派别墅的视觉感受。

  “来吧,到我家里坐会儿。”说这话的,是北庙山七组45岁的张久荣,她刚忙完事情,从外面骑着一辆自行车回村,看到几名村民和两个男子有说有笑,于是凑过来听听,知道记者来看北庙山的新农房了,热情的张久荣邀请记者进屋里看看。

  推开房门,是一个十几平方米的院子,院子里种着花,花旁放有一台洗衣机和一个洗手台。院子的左手一侧是厨房,摆着吃饭的家什,北边则放着鞋架,换鞋后进入堂屋,屋里的装饰和家电布置与城市无异,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宽敞舒适。

  23年前,张久荣嫁到北庙山七组,那时候的村貌,道路是泥泞的土路,房屋破旧不堪,用水用电很是问题,生活处处不方便。现在的北庙山,似乎是重换了一个村子,不仅家家户户早就通水通电,水泥路通到家,房屋也旧貌换新颜了,整体的生活品质提升了很大一步。

  张久荣的幸福生活,大吴街道的群众们,很多人都在享受着。47岁的王培华,是后王台四组的村民,她和张久荣所在北庙山七组相隔不远,两人经常和其他姐妹结伴,傍晚时在附近的休闲广场跳舞锻炼。住房与生活条件的变化,是这些好姐妹茶余饭后经常聊起的家常。

  不同于北庙山,后王台的农房改善需要统一规划集中翻建,花费的功夫更多。王培华是后王台的老户,家里老老小小都住在村里,过去和现在的变化翻天覆地。

  “就拿我现在住的后王台四组来说,以前这里是塌陷地,冬天夏天都太难熬了,尤其是夏天,因为地势低,一下大雨屋里就漫水,我们家家户户就拿沙袋堵在门口,别的村子的人都开玩笑,说我们后王台个个都是抗洪抢险的好手。”王培华尤其记得2015年的夏天,持续的大雨让后王台变成了一片汪洋,她站在屋里,雨水都淹到了大腿,桌子、椅子、衣服、鞋袜,漂得到处都是,生活很是狼狈。

  这样的窘迫生活,对于今天的王培华来说,只是存在记忆里的一个片段。2018年,后王台四组统一规划翻建,每户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的两层院落拔地而起,不仅居住面积较原来增加了近一倍,而且公共设施配套完善,有水泥路、有绿地、有水厕、有雨污分流的污水管道,更普及燃气,实现宽带和4G网络的全覆盖,大大改善了居住条件,提升了幸福指数。

  近8000户在农房改善中受益

  记者了解到,北庙山与后王台,都是大吴街道建平村下辖的自然村,近年来,建平村采取多种形式,先后实施了近2400户村民居住环境提升工程,切实改善了农民群众住房条件,而放眼整个大吴街道的农房改善工作,建平村所做的只是一个缩影,近8000户村民在大吴农房改善工作中受益。

  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区,是大吴街道农民住房改善工作的主战场。近年来,先后实施湖里村1650户、建平村1600户、两妥村400户、桃园庄300户村庄整体搬迁,新建了一批现代化社区,完成了前张庄、河上庄、双楼、解台等五个片区1600户,41万平方米村庄搬迁,并整理成片产业用地近1500亩,通过招商引资,引入一批行业龙头企业进驻,既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也增加税收补充了集中居住区建设资金。针对短期内不具备整村搬迁条件的村民,大吴街道以村民小组为单位,鼓励经济基础较好的村组,按照村民自愿、整组翻建的原则,改善村民居住环境,先后完成蔡庄村780户、韩园村280户、后王台278户、张庄225户和对圩90户村民房屋翻建工作,水、电、气、网等配套设施齐全,有效改善了村民居住环境。针对不具备整组翻建的村组,大吴街道则积极推进村庄环境提升工程,投资5000万元,对庙山、小吴、闫庄等村组进行人居环境整治,一方面统一建筑风格,对600余户民房进行统一外立面改造,让老旧民房焕发新生机,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公共空间治理,满足村民日常生活需求。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