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项目签3遍,复工复产岂能掺“水货”?|荔枝时评

2020年05月06日 14:08:17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朱昌俊

  (作者朱昌俊,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评论员;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为了显得热闹好看,一个项目签约仪式搞3遍;为了上级满意,复工复产率不顾实际,越高越好;为了表示重视,高调到企业搞现场办公,事后却啥都没办成……为了给疫情影响下的经济纾困,有的地方实招不多,虚活不少,做一些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企业失望的蠢事,不仅浪费财政资金,耗费基层干部正常工作精力,更让企业疲于应付,甚至诱导攀比心理,滋生不实之风,误导各级政府决策。

  同样一个项目,却可能在不同场合被多次签约,这是为了追求数字上的“热闹”。正如有亲身“体验”的某公司负责人所言:“半年前就完成签约了,之后又参加的两次集中签约没有实际价值,只是走个形式。”招商引资被搞成小孩过家家似的游戏,一些地方政府对如此的形式主义乐此不疲,大概因为一些官员确实可能从中“受益”。

  最突出的一点在于,当招商引资成为地方经济竞赛的重要指标,把签约项目和金额“修饰”得漂亮一些,可能就意味着更大的发展“动静”,对官员来说则是政绩考核上的加分。当大家洞悉了这份显而易见的“回报”,如此“注水 ”游戏就可能发展为一种半公开的“潜规则”。要彻底遏制住招商引资中的注水之风,就要让搞数字游戏的“风险”大于“收益”。

  比如,不能让存在相当不确定性的签约额成为评价官员政绩和地方招商引资成果的最终指标。现实中,有些项目还只是合作意向就被当成了“签约项目”,或者同一个项目被多次计算往上报,个别地方甚至刻意把签约金额和项目数量凑成一个“吉利数字”。破解这样的数字游戏,应该加强项目的跟踪管理,对于后续“烂尾”、不了了之的项目,要有相应的公开说明和解释,如果因故意注水导致招商引资的签约额与实际落地投资额差距过大,还应该追责到人。

  近些年,各地都在加强营商环境建设。殊不知,要求企业一个项目签三次的配合表演,本身就是对营商环境的伤害。劳“企”伤财不说,也是政府公信力的自伤。如此不拿公信力当回事,怎能让企业相信政府招商引资的诚意?说到底,发展经济来不得半点“表面功夫”,与其“用心良苦”搞签约表演,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踏踏实实优化营商环境、为企业解困之上。

  从媒体公开报道来看,表演式签约风气其实由来已久。在经济发展受疫情影响压力加大后,更要警惕地方加大力度表演签约来填补经济下行的窟窿。事实上,经济发展越是压力高企,对作假的包容空间就越低。这种背景下,一些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表演”,为复工复产率“注水”,不仅干扰经济实情的呈现,也会误导上级政府的决策,长此以往,对经济发展的伤害更大。因此,越是在特殊时期,上级部门在接收来自地方的“捷报”时,越应该多一点“心眼”,对可能存在的水分有更多警惕。

  当然,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越大,招商引资注水越多,反过来也可能说明一些考核指标未能及时调整。像一季度整体经济处于负增长,这是多年来的首次,若相关的政绩考核、招商引资指标不能适时适度作出优化,也就可能在客观上加剧地方政府“注水”“表演”之风。谨防签约表演在疫情常态化下愈演愈烈,既要加大必要的监督、追责力度,也得从考核机制等方面建立更牢固的防“水”墙。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