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味人间2》:对美食的追求,也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五一光影辑

2020年04月29日 09:16:31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文/从易

  (作者从易,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青年文化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暌违近两年,陈晓卿再度携美食纪录片《风味人间2》登陆视频网站。片子一开播就引发广泛关注,并收获不错的口碑,豆瓣评分高达9.4分。

  与《风味人间1》一样,《风味人间2》再度从全世界的角度出发,在特色鲜明的美食之中找出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相同食材的不同做法、不同食材的相同做法、不同做法的相似味道。《风味人间2共8集,汇聚《甜蜜缥缈录》、《螃蟹横行记》、《酱料四海谈》、《杂碎逆袭史》、《鸡肉风情说》、《颗粒苍穹传》、《根茎春秋志》、《香肠万象集》八个主题

  《中国纪录片发展报告(2019)显示,美食依旧是纪录片最青睐的主题之一。的确,自2012年《舌尖上的中国1》热播后,美食纪录片就层出不穷。就创作思路而言,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走宏大叙事路线,从全国和全球的视野审视美食文化,无所不包,考量美食与历史、美食与地域、美食与人文等的关系。

  宏大叙事路线的美食纪录片创作上有较大难度,主要还是成本。像《风味人间2》历时2年、横跨全球5大洲、探访20多个国家,这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撑,大部分纪录片公司都负担不起。

  于是它们纷纷转向制作“小而美”的美食纪录片,思路是细分化、垂直化。比如聚焦某一类美食。这就有了《人生一串》(烧烤)、《沸腾吧火锅》(火锅);或者只做早餐或夜宵,这就有了《早餐中国》、《宵夜江湖》;还有一种是只做某个区域或菜系的美食,这就有了《风味原产地·潮汕》、《寻味顺德》等。这一类美食纪录片的时长都较短,有的就几分钟,最长的也就20分钟。但《风味人间》1集就近1个小时。

  两种不同风格的美食纪录片,就像是美食里的大餐和小食,它们相互补充,为观众提供了更多元的视觉盛宴。但不论哪一种风格,首要任务都是要拍得“好吃”,要让美食显得诱人。

  这方面,《风味人间2》做得不错。毕竟制作方财大气粗,声色光影等技术在行业内都是顶尖,拍出的美食也就更显得诱人。

  纪录片中运用了大量摄影技巧。比如特写,通过放大、强调,看清美食的肌理、形态、质感和颜色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凸显美食的精致,并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变速摄影,让画面动作加快(降格摄影)或者有延缓的效果(升格摄影),让观众得以看到那些日常生活中无法看到的美食诞生奇观。《风味人间》系列还率先在美食纪录片中使用了显微摄影让观众的视线深入到食物内部亲眼见到分子运动给食材性状带来的改变

  当然,高明的美食纪录片里从来不仅仅只有美食而已。就像陈晓卿说的,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味觉里包含着人情、乡愁、记忆。所谓思乡基本是由于吃了异乡食物不好消化于是开始闹情绪。乡愁就是这么简单。而我们的肠胃其实都有一扇门是父母长辈给你的食物编码无论你漂泊在哪里门或许已经残旧但一直等待你童年味觉想象的唤醒。

  美食背后有人情。同一种味道,不同的食材,不同的口感,不同的做法,背后往往有着不同的人情——地域的、历史的、文化的,或者仅仅是个人的。就像《甜味缥缈录》,同样都是甜,对于尼泊尔喜马拉雅山下的猎蜂人而言,这甜值得以生命的代价去获取,它是困窘中的慰藉;对于中国扬州、苏州和青城山的老百姓来说,这甜味是日常百态人生的缩影;对于马来西亚塔塔甘岛上最后一支海洋民族巴瑶族来说,这甜是枯燥海洋生活的调剂,也是怡然自得生活方式的欢愉……

  《风味人间2》有美食的“风味”,更有“人间”的况味。每一种甜背后都有一个普通人的故事,呈现了美食是如何融入这群普通人的生活,怎样承载他们的情感、抚慰他们的人生的。

  虽然不同地方的甜有不同的取材、不同的做法,但它们个性中也有共性。纪录片中说道:“不管在哪里,人们喜欢把幸福和美好的感受跟甜联系在一起。说到口味,各地的人历来莫衷一是,不过谈到甜,大家又都会相视一笑。”

  不同的甜,寄寓的是对生活相同的美好祝愿。人们对于“甜”的追求,对于美食的追求,本质上是对甜美、美好生活的追求。我们热爱美食,或许不仅仅因为我们是“吃货”,而是哪怕会发胖,我们也从未放弃追逐生活中的美好。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