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新闻讯 在全国各地医疗队全部撤离武汉后,由20位医疗专家组成的国家专家督导组继续留守武汉,作为国家留下的“最硬的鳞”,他们向最后的“重症堡垒”发起攻坚。
在这个“顶配专家团”中,有10位专家来自江苏,他们分别是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的邱海波、潘纯,苏北人民医院的郑瑞强,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齐栩、左祥荣、张萍、陈旭锋、李金海、褚敏娟、刘辉。点此处看江苏专家在“重症一线”如何“各显神通”
10位江苏专家
4月24日,武汉重症病例实现了“清零”;而今天(4月26日),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了!在“啃下”重症救治”这块“硬骨头”后,潘纯、郑瑞强、左祥荣、张萍、陈旭锋、李金海、刘辉、齐栩、褚敏娟9位江苏医疗专家撤离武汉。而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邱海波继续转战黑龙江,指导当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9位江苏专家抵达南京南站
100多天以前,根据国家卫健委统一安排,江苏医疗专家顶着重压、带着艰巨任务急援武汉。他们从寒冬坚守到盛夏,在武汉患者心中,他们是最值得信赖的“生命托举者”;在国民心中,他们是最值得赞美的“逆行英雄”;而对国家来说,他们是坚守在“重症一线”上最可靠的“压舱石”。三个多月的努力奋战,铭刻成全体国民共同记忆中的那一抹暖色。今天,带着8000多万江苏父老的期盼,他们终于回家了!回忆这段难忘的战“疫”经历,江苏专家们这样说:
邱海波:“重症患者的生命是在病床边盯出来的”
1月19日,邱海波临危受命赶赴武汉负责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初到武汉时,疫情正处于上升期,救治任务急难险重,邱海波及专家组成员提出了几条建议:专家下沉、全国重症驰援、增设重症收治医院、创设方舱医院,这也成为此后改变战“疫”局面的关键举措。在武汉的每一天,白天,邱海波奔波在各家医院巡查指导,他还常泡在“红区”里救治患者,遇到高风险操作,他总是冲在最前面;深夜,他和其他专家不断总结救治经验。邱海波及其团队在临床过程中,还发现了俯卧位通气技术能够有效遏制危重症患者呼吸衰竭的进展,有效改善患者氧合,为治疗患者原发病赢得了时间。
在武汉,邱海波(右)等专家常奔波在路上,有时来不及吃饭,他们拿上几块面包就匆匆赶路了
在工作中,邱海波常把三句话挂在嘴边:“临床医生,就是要身临病床”、“没有突然发生的病情变化,只有突然被你发现的病情变化”、“ICU不相信眼泪”。据邱海波的同事和学生介绍,他始终恪守着临床的坚持,最长的一次,他整夜不睡,守护患者30多个小时,密切观测指征变化,调整救治策略,最后患者转危为安。由于新冠病毒具有非常诡异、隐匿的特点,因此给重症救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邱海波总是说:“重症患者的生命是在病床边上盯出来的,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更是如此,因为很多患者从轻症转重症几乎没有征兆,所以需要我们更加紧迫盯人、日夜奋战。”今天,在专家们的努力下,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了,而邱海波又接到了新任务,他已于今日下午北上黑龙江支援,指导当地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
潘纯:“武汉扛住了,我们胜利了”
1月26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潘纯奔赴武汉,参与并指导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初到武汉时,因为医护人员不足,潘纯和队友面临压力很大,他所在病区一天最多收治了近30个患者,10多个有创机械通气,10个无创通气,3台ECMO同时运作。按照重症医学管理规范,30个重症患者应该至少有90个护士来轮流照看,而当时病区只有10多个医生和50名护士。为了解决患者因新冠肺炎引起的呼吸衰竭,潘纯与专家组其他成员提出了关口前移治疗方案,包括尽早插管、俯卧位通气等以改善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呼吸功能。而在临床一线,为了让患者尽快摆脱呼吸衰竭,潘纯几乎可以做到5秒完成插管。
2月13日,潘纯率团队在武汉金银潭医院为38岁患者彭博安装ECMO。治疗过程中,彭博经历了多种并发症,高风险的操作都是潘纯自己动手。潘纯帮助彭博闯过一道道生死关,4月5日,彭博康复出院。
最近十几天来,潘纯与邱海波教授、郑瑞强教授等专家组成了5人团队一直坚守在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在团队的努力下,4月24日终于实现了让武汉重症患者“清零”的目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潘纯表示:“看着武汉的重症病例一个个减少直到‘清零’,大家心中都很高兴,这不光是医护工作者,也是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努力的结果。”
撤离武汉前,潘纯心中仍然牵挂重症转为普通或轻症的患者,临走前,他特地去看了自己接手的第一例撤除ECMO康复出院的患者。潘纯表示,虽然专家组撤离武汉,但和当地医护的沟通却不会间断。在接受武汉当地媒体采访时,潘纯用一句话表达了内心的感受:“武汉扛住了,我们胜利了!”
(海报取自长江日报)
郑瑞强:“竭尽全力,让武汉恢复生机”
1月23日,苏北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郑瑞强临时接到紧急驰援武汉任务,他只身一人前往武汉,进驻武汉市肺科医院抢救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疫情初期,郑瑞强除了要负责为所在医院重症、危重症患者拟定救治方案外,还要不定期前往其他医院巡查,筛查危重症患者,以提高救治精准和成功率。作为第一批援湖北专家,郑瑞强还要带头做插管、气管镜,上ECMO等高风险手术和高危操作。
郑瑞强与队友正在做术前准备
4月13日,郑瑞强从武汉市肺科医院转战到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ICU病房,承担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最近十几天,专家组的工作主要围绕核酸检测呈阳性的新冠肺炎患者、因新冠病毒对肺功能造成极大损伤的患者以及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开展救治工作。今天,专家组终于可以回家了,郑瑞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1月23日,当我到达武汉时,街上看不到人,路上车也很少,整座城市不光没有春节的喜庆氛围,连一点生气也没有;经过几个月竭尽全力的奋战,现在武汉街头恢复了车水马龙。这段日子,我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按下‘暂停键’,到逐渐复苏,恢复往日的生机与活力,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今天我终于要回家了!”
郑瑞强(左)与“战友”李绪言(中)、胡明(右)在“抗疫同心树”下合影(图片取自长江日报)
陈旭锋:“守着我的病人,我就放心了,时间再长都不会觉得累”
陈旭锋是ECMO(体外膜肺氧合)救治方面的专家,2月4日,他和队友们一道出征武汉,仅用一周时间,就完成当地最大体量的武汉客厅方舱医院建设,并带领团队成功开创出了方舱医院建管的“江苏模式”。陈旭锋先后带领团队建管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经过一个多月奋战,两所方舱医院先后救治患者1790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零返舱”和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目标。3月23日,陈旭锋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在金银潭医院期间,他累计救治危重症患者50余名。
今天,终于踏上返程列车的陈旭锋发了一条朋友圈纪念83天的抗疫经历
4月12日,陈旭锋作为江苏留守武汉的最后10位专家之一,转战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期间,专家组通过患者系统分类、“一人一方案”、严控出院标准、、卡住轻症治疗关口、定制体能康复训练等治疗方法,帮助武汉最后一批重症、危重症患者康复出院。谈及将近3个月的抗疫经历,陈旭锋表示:“无论是在武汉还是在南京,守着我的病人,我就放心了,时间再长都不会觉得累。对我来说,看见患者下呼吸机了,病情一天比一天好,就是我最开心的时刻。”
齐栩:“坚守到最后一刻,手腕掰赢了”
2月13日,齐栩赴武汉驰援,先后转战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金银潭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他带领团队在“重症一线”上完成了多个高风险手术,包括武汉市第一院第一例气管切开和气管插管手术、第一例深静脉置管手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第一例食管支架置入术。齐栩常把救治新冠肺炎重症、危重症患者比作“竭尽全力与死神掰手腕”,容不得半点马虎。在工作中,齐栩常说:“做医生的面对的是生命,尤其是重症医学,容不得任何枝微末节的闪失,必须万无一失。”
齐栩在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区查房
如今,抗疫任务已经圆满结束,在撤离前,齐栩接受采访时,谈及了抗疫过程中最关注的一位老年患者。齐栩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患者进行了高位食管支架置入术,这也是武汉市首例高位食管支架置入术。当齐栩转院至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负责重症、为重症患者救治工作时,在第一次巡诊时,他再次见到了这位患者。齐栩说:“更换‘战场’后再次见到患者,我比她更激动。因为这是我们团队拼尽九牛二虎之力护住的患者,我一定会尽我所能,争取让这位患者早日脱离呼吸机,恢复健康!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整个医疗队的牵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这位患者成为了齐栩的重点关注对象。在齐栩和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的病情很快得到了明显改善。4月24日,在专家组共同努力下,最后一位重症患者出院了,武汉实现了重症患者“清零”。
4月23日,齐栩在李女士病床前(图片取自长江日报)
左祥荣:“拨云见日,我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
2月4日,左祥荣奔赴武汉支援,承担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的建管工作。在方舱医院休舱后,左祥荣主动请缨留守武汉。3月23日,左祥荣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承担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3月23日,他转战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承担重症患者的救治工作。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重症患者“清零”后,4月14日,左祥荣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与邱海波、潘纯等专家一起负责重症、危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在武汉抗疫一线支援,左祥荣始终抱着一个信念:“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无论是在方舱,还是在“重症一线”,遇到高危手术或操作,左祥荣总是全力以赴,在他看来,重症医生作为多面手,关键时刻就是要“召即来、来能战、战能胜”。
今天,左祥荣更新的微信朋友圈
今天,圆满完成任务的专家组撤离武汉,在接受采访时,左祥荣说:“今天是我在武汉抗疫的第83天,我不是最早到武汉支援的,但我是坚持到最后的。之前,我经历过两批‘战友’返程,自己转身又开始忙碌,我们把全副心思都放在治好病人上。如今武汉患者‘清零’了,我紧绷的弦终于可以放松了,心情如同外面的天气一样,拨云见日,充满阳光和希望。”
张萍:“年龄不能阻止我上战场”
2月13日,56岁的张萍作为江苏第七批援湖北医疗队员驰援武汉,她同时担任江苏省人民医院援武汉重症医疗队副组长,张萍在负责ICU重症患者救治工作之余,还需要对关卡前移、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心理护理、院感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在武汉期间,张萍先后进驻武汉市第一医院感染五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ICU以及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
在一线,张萍除了开展重症患者救治工作外,还需要对关卡前移、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康复治疗、心理护理、院感控制等方面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
回想起2个多月的支援工作,张萍表示虽然自己的年龄已接近退休,但年龄并不能阻止自己上战场,“相反34年的重症工作经验在‘重症一线’派上了大用场,也是我迅速适应抗疫一线工作的重要保证。工作经验让我在为重症患者进行治疗时,能够熟练使用各种精密的救治仪器、设备,能够地开展救治工作”。
李金海:“为重症患者赢得生的希望”
李金海在武汉支援期间,先后在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以及武汉同济中法新城院区开展救治工作。在李金海看来,“重症医学是危重患者最后的希望所在,而重症患者的救治就是要关注每一个细节。”加入国家专家督导组后,专家组需要面对存在多发器官功能损害的患者。让李金海印象最深刻的患者是一位肾功能衰竭,长期存在出血症状的55岁危重症患者杨先生。病情最凶险的那段时间,杨先生使用着呼吸机和体外人工肺(ECMO),同时伴有肾功能衰竭,插着导尿管,而导尿管内有血性渗出已经一个星期了。经过综合分析,李金海判断患者可能是长时间使用导尿管引起了损害出血,但是由于患者病情重,膀胱镜检查风险较高,李金海建议先为杨先生采取外拉导尿管和球囊压迫的方法止血,然后再行膀胱镜检查,结果证实是患者前列腺上的一个小动脉出血,后经过电凝止血治疗后,患者的出血症状逐步好转了。李金海说:“看到患者病情状改善,康复出院,我们心里就会感到无比自豪。”
李金海今天下午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
撤离武汉前,李金海表示,来到武汉后,一直忙于救治工作,没有时间出去看看这座城市,如今离别在即,心里充满了不舍。他说:“在武汉期间,常常感动于武汉人民的坚强、善良和勇敢,患者们都配合治疗,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临别之际武汉正在逐渐复苏,祝福逐步走上正轨的武汉越来越好!”
褚敏娟:“有太多难忘和感动的时刻”
自2月13日来到武汉支援算起,褚敏娟已在武汉支援74天,回忆起这段日子,褚敏娟表示有太多的难忘和感动的时刻,她说:“看到这个让我拼过命、流过汗的地方正在复苏,街头小巷逐渐热闹起来,感觉自己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回想自己达到武汉的第一天,团队用了不到24小时便实现了“落地即接管”。作为重症监护病区的护士长,面对接踵而来的危重患者,褚敏娟表示,虽然心跳在加速,但手头的工作却依然保持有条不紊,因为作为医护人员必须要给患者信心,也要给自己加油鼓劲儿。面对重症、危重患者的救治,褚敏娟带领团队始终秉持着“爱心、细心、耐心、精心”的精神,全力以赴救治每一位患者,并根据病房条件创新工作方法,首创“三明治翻身法”、“沟通转盘”等,提高了救治效率。
还记得在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成员进驻湖北省人民医院东院期间,褚敏娟还遇到了自己曾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救治过的一位老年患者。老人在金银潭医院救治期间,由于病情危重,处于神志模糊状态,经医疗队二十多天的精准治疗与护理,老人终于苏醒了,并被转运到湖北省人民东院继续接受治疗。褚敏娟没想到和这位老人这么有缘分,再次和老人相遇后,褚敏娟每天查房都坚持为老人做气道管理、康复训练等治疗。老人在成功撤机拔管后对褚敏娟说:“感谢江苏专家,是不是为了救我,才把你们留下来,真是太感谢了!”褚敏娟说老人的致谢让她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看到患者渐渐康复,自己和团队所做的一切都值得!
刘辉:“宁汉连心,其利断金”
从2月13日达到武汉后,刘辉先后在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及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救治重症、危重症患者。作为国家专家督导组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工作期间,刘辉和队友们需要对91名重症、危重症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作为护理专家,刘辉每天的工作是指导和帮助当地医护人员对危重患者进行气道管理、皮肤护理、营养支持、预防深静脉血栓、康复治疗等精细护理。
撤离前,回忆支援武汉的这段日子,刘辉说:“宁汉连心,其利断金!通过大家的努力,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我们取得了胜利。现在即将踏上归程,又激动又不舍,毕竟我和武汉当地的‘战友’已经成为了生死之交。看到武汉人民的坚强和付出,我很荣幸曾为他们拼过命,祝愿武汉越来越好!”
从1月19日到4月26日,带着8000万江苏父老的殷切期盼,江苏专家在武汉坚守近百日,从寒冬到盛夏,他们竭尽全力攻下了最后的“重症堡垒”,实现了武汉在院新冠肺炎患者“清零”的目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让我们对江苏逆行英雄们道一声感谢,说一声辛苦!我们会记住,2020年,有一群身着白衣的英雄,他们不顾个人安危,用平凡之躯,守护了亿万国人的健康!
(记者/李森颖 朱晓莹 通讯员/何雨田 吴倪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