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苏萍
春耕时节,草木萌发,处处都是农忙的身影。这些农人中,有的是种了一辈子田的“老把式”,也有刚刚投身农业的“新农人”,从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出演”的“年代秀”,可以感受到中国农业的变迁和希望。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压舱石,党和政府一向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作为农事、农村主体的农民,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也越发受到关注。老、中、青三代农人的“年代秀”,展现出当代农民与时俱进、昂扬进取的精神风貌,更让人深切地领略到乡村经济发展的蓬勃活力,让我们对未来更幸福美好的新农村满怀信心和憧憬。
硬核农技广泛应用,“老把式”告别做“苦力”。70后种田“老把式”孙顺和,见证了种田从“肩挑背扛”到农机普及的时代变迁。“以前我们夫妻两人只敢承包10多亩地,再多就忙不过来,现在我俩种300亩地也不在话下。”据报道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提前一年实现“十三五”目标,小麦、水稻、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广大农民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逐渐解放出来,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也有了更强保障。
职业农民渐成时尚,“庄稼汉”生活有“奔头”。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经济,农民职业化是大势所趋。3年前,国家出台《“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总量超过2000万人。如今,“种粮一年不如打工一月”已经成为过去时。80后“种粮能手”聂仪平,当上了农业公司的专职“田保姆”,平时有基本工资,过年还能拿年终奖,一年收入将近20万元,“混”得不比白领差。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庄稼汉”的日子越来越有奔头、有盼头,农业发展也更有内生动力。
个人价值得到体现,“新农人”身份也“体面”。曾几何时,不少农村年轻人嫌干农活儿苦脏累、不赚钱、没前途,进城打工成为优先选择,也曾引发将来谁来当农民之问。曾在大都市务工的21岁小伙子熊焜,回到农村后学习驾驶农机和维修保养技术,驾驶拖拉机、遥控无人机,玩转各种智能农机,觉得做一名新农人“也挺有面子的”。随着乡村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实施,农民职业越来越成“香饽饽儿”,基于价值认同、社会认同和身份认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转身“新农人”。老、中、青三代农人各展所长、携手耕耘,不仅有望让大国粮仓更殷实,而且有望把乡村建设得更美丽。(苏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