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今年南京派出91名教师赴新疆、西藏支教,其中首次派出14名职校教师助力伊犁职业教育。4月11号晚,支教教师登上飞机,踏上征程。目前,91名支教教师已经到达支教地,14天隔离期满后,将到各支教学校任教,时间为1年半。
此次南京派出的91名教师,是赴新疆、西藏支教的第二批教师。其中,来自南京12个区和市教育局直属的76所中小学的普教援疆教师,将分别赴伊犁州的伊宁市和特克斯县支教。来自南京12所职业学校的14名援疆职教教师,将赴伊犁丝路职业学院支教,支教涉及护理、学前教育、汽修、机电、服装、旅游、酒店管理、财经商贸和信息技术等9个专业。另有1名教师将赴西藏支教。胡全是南京市玄武中专计算机系老师,出发前,他把电脑里所有教案都打包存进硬盘。“我电子东西带得很多,前面教学教案、教学设计,我是用了一个T的硬盘。我们已经开始上网课了,这次有14个职教老师,科目不同,不少老师在两三周前就已经开始上网课了。”
作为首批职教教师报名参加援疆老师,胡全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当地职业教育尽一点力。“这次来我也有一个想法,通过两个城市之间交流,能够让这些孩子异地交流。希望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比方说通过视频网络互联,让他们了解对方的课堂学习生活。”
(第一批援疆教师合影)
2017年,教育部等四部门启动首批“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项目,南京市积极响应,在2018年首批派出61名支教教师奔赴新疆伊宁市和特克斯县的9所学校支教。除首批支教教师以外,南京同期还有14名援疆教师在伊宁和特克斯县的中小学承担援疆工作。按照规定,所有教师援疆时间为1年半。2019年12月,全部75名教师圆满完成任务,顺利返回南京。这次第二批援疆老师中,有13位老师主动请缨,继续援疆。南京市鼓楼区滨江中学副校长张殿录就是其中之一,在过去的一年半中,他不仅帮助伊宁、南京多所小学结对,还帮扶了两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的确有的家庭比较困难,我希望我可以为当地的老百姓,为当地的学生,为当地的教育尽我的一份力量,这是务实援疆、真情援疆的价值和意义。支教老师在伊宁市是输血,两地学校结对,老师就可以自己造血。还有当地学生很少能够走出新疆,我就把学生当中比较好的作文进行修改,投递到南京这边的报社,帮他们发表。在一年当中,有12篇文章发表,能够把他们的文章变成铅字印在报纸上,学生们很开心。”
第一次援疆,张殿录支教伊宁第六中学,这次支教伊宁第28中学。这是一所江苏省南京市对口援建伊宁的新学校,2018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所以它也被称为伊宁市金陵第二十八中学。张殿录把爱心种子种在了伊宁,也把种子送给了六年级的女儿。“我和我女儿说,爸爸这次援疆就要告诉你要坚持,而且能够有大的胸怀去做事情,能够成就自己的事业和职业,让自己的经历充实而丰富,让自己的人生而圆满。她给我画了一幅画,她说爸爸你去新疆,我很想再次感受一下新疆十点还没有落山太阳,我还想去看一下赛里木湖,眼泪蓝汪汪的颜色,也是让她认识祖国的大美。”
这次援疆91人团队,涵盖90后到60后。南京市科利华中学副校长张烨是援疆普教团队领队,他说,决定援疆前后大概十五分钟的时间,就和家人达成了一致意见。出发前,六年级的儿子为他做了一个特别的礼物。“小朋友给我做了小礼物,说爸爸你到那去,茶杯一定要放在我做的杯垫上。这是一个3D打印的小配件,他自己画了一个小人儿在上面,再用3D打印打出来。这几天,他们还没有开学,宅在家,有空我都会给他打个电话。”
伊宁和南京时差约2个小时,早上10点上班,对于习惯了5点、6点起床的老师们来说,倒时差是一大挑战。好在,大家渐渐习惯。张烨说,希望播下希望的种子,可以长成胡杨林。“把我们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带到当地,希望我们种下的种子可以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这里能长成他们的胡杨树。”
(来源:江苏新闻广播/沈杨 编辑/韩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