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鲍有斌
(作者鲍有斌,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企业高管;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最近,海底捞、西贝等餐饮企业涨价的消息引发热议。根据一位北京网友晒出的菜单,海底捞一片土豆1.5元,一碗米饭7元……同为明星餐企的西贝也被发现菜价上涨,其外卖菜单上的土豆条炖牛肉涨到了80元。有网友戏言,我还没来得及报复性消费,你已经报复性涨价,情何以堪?笔者以为,海底捞也好西贝也罢,疫情之下,受到重创的餐饮行业纷纷涨价有客观原因,归根结底是市场规律使然。
从经济学上看,价格决定于需求和成本。以海底捞为例,我们先看它的成本。拆解海底捞成本结构,主要包括原材料和消耗品、职工薪酬、折旧和摊销等。其中,最大成本来自于原材料和消耗品,接近营业总支出的一半。
数据来源:海底捞2019年报
但这部分费用,价格并不完全由海底捞来决定,受食材提供商定价影响较大。海底捞因为采购量较大,可以获得议价权,但食材商也需要保留一定利润,这也意味着海底捞不能无限制压价,否则就做不成生意。既然上游要加价,那海底捞提价,也是价格传导,并不是趁着食客解馋时,痛宰一刀。
此外,很多人以为,餐饮企业在疫情严重期间停止营业,就无需消耗食材。实际上,大型餐饮企业为了保持良性供应,会和供应商签订长期合同,即便门店没有开张,根据合同也要收货,这会使库存上升。比如至2019年底,海底捞存货就值12亿元。如果存货是可储存食材,还可以不受影响,如果不易储存,就要及时处理。这也是为什么此前会出现酒店摆摊卖菜的新闻。
至于职工薪酬,在疫情期间因为没开业,或许可以降低一些,物业租金也可以寻求减免,但这些支出都不可能完全消失。而折旧和摊销这部分更是雷打不动的成本。
换句话说,即使餐饮企业在疫情期间没有营业,但是该花出去的钱,还是有一大部分不会减少。
近日来,餐饮企业逐渐开门营业,但成本也同步增加了。其一,店面每天必须消毒,员工必须戴口罩乃至穿防护服,食客进店量体温等措施,都带来成本上升。其二,顾客保持适当距离,造成餐桌闲置,平均每张餐桌成本也上升了。第三,由于顾客数量有限,员工并非全员上岗,冗余员工成本需要消化。
另一方面,海底捞作为知名餐饮企业,品牌效应给它带来了大量食客,换句话说,需求依然旺盛,那么它也就有了涨价的“资本”。成本上升加上需求旺盛,一家企业涨价便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至于其它餐饮企业,如果门可罗雀,则只有降价吸引顾客。笔者所在小区旁,一家规模可观的餐饮店现在打折促销,平时五折,周末八折,求客上门。餐饮龙头企业可以提价保住必要的利润,很多企业降价,只为保持盈亏平衡点,甚至也可以接受小幅亏损。只要有客人消费,至少就有了现金流,企业具备造血功能,也就解决了基本生存问题,随着经营逐渐好转,终归会恢复到往常。
不过,还有一些小店铺在疫情影响下,只能关门大吉,这便是市场竞争的残酷之处。经此一“疫”,餐饮行业将重新“洗牌”,市场竞争力强的企业得以渡过难关,市场竞争力弱的只能折戟沉沙。而如何根据自身特点提升竞争力,顺利扛过疫情,恐怕是每一个企业经营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欢迎关注荔枝锐评(lizhirp)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