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记者手记:英国抗疫进入非常时期 超过50万人成志愿者

2020年04月06日 10:50:34 | 来源:荔枝新闻

字号变大| 字号变小

     荔枝特报驻伦敦记者/魏莉

     2020 年 4 月 5 日,周日下午坐标伦敦郊外。窗外的蓝色天空和金色阳光下,是已开始衰败的黄水仙,日渐丰润的野草,本该是喧嚣出游的人间四月天,但春日的气息中明显夹杂着忧虑和不安。和邻居隔着马路打完招呼,感叹这波涛汹涌的大时代,我坐到属于我的小角落,试着记录这些天的见闻感思。 

  我于 1 月 31 日由国内抵达伦敦。当时的考虑是原计划 2 月中旬回英,之后的工作也陆续安排上了。鉴于当下情况,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公民,抵英后也该自觉先隔离两周,算下时间1 月底该走了。于是胆战心惊回来,惴惴不安中度过两周,终于重获 “自由”。没想到再过两周不到,这里的形势急转直下。在国内10 多天里的经历,在 英国开始重新体验一回。不过,剧情相似版本不同,两相对比,感慨颇多。

  我和我的室友

  回英前我给房东和室友发了信息,告诉他们我会回来,并会一直在自己房间,将公共区域使用频率降至最低。室友在NHS医院工作,她赞赏我的自觉,因此顺利度过两周。期间的插曲是大约自我隔离一周后,她给我发信息说医院要求他们上报,是否有接触中国回来的人,她觉得她必须上报,我表示理解,并再次强调我并无任何可疑接触或可疑症状。心里觉得给她添了麻烦的同时,我也觉得NHS做得很好,是在尽量降低一切传播可能,值得放心。

  然而反转很快到来。318日上午,我收到了室友发来的信息说,医院刚告知他们,近期确诊病人增多,绝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很可能已经暴露在病毒下;她本人目前并无症状,但觉得要告知我这个情况。我没有犹豫,联系了伦敦郊外的朋友,立刻决定去借住。329日周日一早,室友又发来信息说她周五开始腹泻,目前除了不咳嗽,以及自我感觉不发烧,其他症状都有,包括味觉和嗅觉全部丧失。我吃惊,心疼,担心,但又觉得这在意料之中。疫情爆发以来,医护人员的防护物资短缺,导致50NHS员工,有近四分之一因有疑似症状而在家隔离,又因试剂短缺,无法确认是否真的感染,只能继续宅家,造成医护人员短缺,恶性循环。目前全英的新冠病毒检测数量仍然在每天一万人左右(德国每天为5万人),政府早已官宣,并不是所有出现疑似症状的人员,都可以得到检测,而目前确诊人数肯定远低于实际感染人数。42日,卫生大臣汉考克宣布新的目标,在4月底前做到每天检测10万人,但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并无详细方案。在目前全球抗疫物资奇缺的大背景下,如果想靠进口实现这一目标,基本无望。因此任务非常艰巨。

  (天空新闻认为 10 万检测量是“赫拉克勒斯”任务)

  这几天的新闻里也一直在追问,为什么德国可以每天测那么多,死亡率那么低,甚至还能帮助救治意大利、法国的危重病人?除了政府前期足够重视早做准备之外,归根到底,还是优质强大的本土制造力。德国各类实验室的检测能力领跑全欧,制造巨头博世生产的新款核酸检测仪,全程仅耗时2.5小时。在呼吸机和 ECMO 制造领域,德国也有德尔格(Dräger)等全球顶级企业,这是该国呼吸机储备丰富的重要先期原因之一。而在全球纷纷限制出口的前提下,本土制造力的强弱更是性命攸关。英国人似乎并不愿意承认其相对于德国的落后”,但制造业式微带来的后果,在疫情的衬托下更加触目惊心。数十年来,中北部老工业基地日渐没落,金融、文创成为英国引以为豪的支柱产业。和平年代这些上层产业可以顺风顺水,日进斗金甚至颇有一本万利”、空手套白狼的意思,但关键时刻,扎实的本土制造业才是定海神针。再对照国内,火神山、雷神山的建造说明了一切。

  (德国呼吸机制造商 Dräger 生产现场)

  好消息是室友已经好转,本周四(距离她出现疑似症状不到一周)已经去上班。再转念一想依然担忧重重。衷心希望她只是因为劳累而生病,并非是真的感染。另外,我的问题来了,这种情况下我在伦敦的家,何时才能安心回去?

  非常时期,互助与温暖

  估计英国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一天会面对空了三分之一的超市。经历了初期的恐慌性抢购,这几天情况好了很多,各项措施也逐步落实到位。朋友家旁边有个很大的 Sainsburys 超市,每周一、三、五早八点到九点,是老年人、NHS员工等特殊人群购 物时间。其他时段也实施每样商品限购三件、控制场内人数、每户只允许一名成年人入场购物等规定。于是超市外排起了稀稀拉拉的长队(严格遵守至少两米的社会 距离)。网上超市火爆,有朋友的虚拟排队记录是9个半小时,送货最快也要一周后。社区志愿者们纷纷行动起来,为当地老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义务购买和送货、提供咨询服务等。超过50万人登记成为志愿者,威廉王子也表示将以救护飞行员的身份为抗击疫情尽力。和国内一样志愿者、快递小哥和外卖员,成了特殊时期最受欢迎的人。他们的坚守与奉献,以及超市内逐渐重新满上的货架,给了大家一份安心和信心。

  (超市外间隔排队)

  与此同时,朋友圈开始上演第二届厨艺大赛。一月底到二月底的第一届,参赛选手主 要来自于国内,且出现了凉皮等高难度必选项。第二届选手更多来自于国外,规则也更宽松多样。当造型各异的馒头、包子、蛋糕及各式中西菜肴霸屏时,我和朋友说根据国内经验,英国的疫情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国内于清明节为逝者志哀,英国于每周四为NHS和特殊工种人员鼓掌。 我也期待疫情过后,全球都能为志愿者和快递员们集体献上鲜花和掌声,人人自危的时刻,他们的辛劳和付出,维持了另外一条生命线。

  温暖美味的食物慰藉了惴惴不安的灵魂。非常时期,只有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获得满足,才能对明天继续燃起希望。按此逻辑下去或许囤积卫生纸这个谜之操作也有答案了吧。

  另外提醒在英国的朋友,因采用无接触投递,不少快递员会把物品放在门外,按完门铃就走,不会和你见面,也不会要求签收。但也有特别负责的,为向公司确认送达,会等你开门,给你照个相,作为签收依据。所以门铃响起,要不要蓬头垢面穿着睡衣开门,请自行斟酌。

  捐,还是不捐

  网上有个说法,抗击疫情,国内上半场,国外下半场,海外华人打全场。通过上半场积累的经验、渠道和防护用品知识,海外华人纷纷开始行动,开始给英国的医院等捐物资。但由于近期一些被恶意放大的负面国际舆论,这几天的群里大家都纷纷开始互相提醒:捐助一定要谨慎,不要好心办了坏事。我也给室友那里捐过口罩,还好当时是请她先给医院看过,认可以后我再捐的。一个留学生群里的老师说,家长踊跃希望给学校和医院捐口罩和其他物资。这几天一边上网了解各国口罩标准,一边直接跑工厂,反复查验国际证书。另外一个朋友,原本已准备采购,但鉴于当前形势打算再等等。由于各国的标准、表述、使用方式、甚至字面理解都存在差异,出现一些误解在所难免。但我们担心的不是误解,而是被别有用心的人故意曲解,进而政治化,甚至污名化。艰难时刻,人类需要共情和互助,而不是被少数政客带偏和煽动仇恨。周末和一个英国人聊起目前的环境,他从政客都是考虑选票的角度,给出比较中肯的分析和建议,同时强调,他和很多英国人都很感谢中国的帮助。

  最新的进展是之前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的内阁办公厅大臣迈克尔·戈夫(Michael Gove),在44日的新闻通气会上说,有300台呼吸机从中国运来,对中国表示感谢。

  我对我那位英国朋友说,我们不是要当救世主,大家都是普通人,我们做普通人应该做的事。

  何日复熙攘

  伦敦,欧洲最大城市,900万人口,有 5个机场每年吸引超过1500万国际旅客。上百所剧院一年到头都一票难求,街头的各色人群永远接踵摩肩,是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大都会,不夜城。然而,这些天的伦敦和往日对比,是这样的。

  相比国内的一声令下、全力以赴、众志成城,英国的政府从32日首相批准防控新冠病毒肺炎蔓延的一系列紧急应对措施,到320日下令关闭全国的学校、酒吧、餐 厅、剧院、电影院、体育馆等,中间经历了半个多月。这半个多月,政府和民众在做什么?讨论。讨论是否实施群体免疫;讨论如果关闭学校,孩子谁来带;如果限制流动,是否侵犯个人自由;酒吧、餐馆、商店关闭后,员工怎么养活;还在讨论议会如果关闭,谁来监督政府,以及工党作为反对党,是否应该放弃反对职责,和保守党结成战时联盟一致抗疫。这可以说,是西方民主国家的标准做法。那么目前的状态是,5G通信技术传播病毒等谣言满天飞;医疗物资依然奇缺,NHS 员工甚至在用垃圾袋做防护服;这周末天气好,各大公园里又开始人头攒动;到44日为止,包括王子和首相在内,全英确诊近4.2万例,死亡4313人。医学杂志《柳叶刀》主编理查德·霍顿于326日在 BBC 一档节目中指出,英国贻误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最佳时机,这是场国家丑闻

  今天晚上93岁高龄的女王将进行电视讲话。在位68年以来,女王仅在每年圣诞节发表电视讲话,其他时间只有四次,分别为1991年海湾战争,1997年戴安娜王妃逝世,2002年王太后逝世,2012年即位60周年庆典。

  英国,又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

下载荔枝新闻APP客户端,随时随地看新闻!

layer
快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