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秦希
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文化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就曾明确指出,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创新传播形式,增加文化供给。乡村振兴,农民群众既要“富口袋”也需“富脑袋”。相对城市丰富的文化生活而言,乡村文化活动较为匮乏。这就需要因地制宜,在文化供给侧上下功夫。近年来,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下乡活动就为基层百姓送去了浓浓欢乐,提振了追梦中国的精气神。当然,采取群口快板、相声、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乡村文化建设将更接地气、更聚灵气。
释放文化需求,激发内在动力。振兴乡村,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做到“两手都要硬”。当然,“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就文化振兴而言,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参与主体。这就需要系统研究并把握农民的实际文化需求,通过精准施策将这一需求激发出来。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鼓励支持村民兴办演出团队、农家书屋等,让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用好数字力量,文化云上起舞。数字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让“互联网+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大放异彩。在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加快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让农民共享城乡优质文化资源”。要推动文化振兴步伐,就必须补齐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短板,聚合强劲“网动力”,让乡村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在云上起舞。
补齐设施短板,插上“智慧”翅膀。乡村文化振兴也是篇大文章,在硬件方面需要各地从实际出发,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让文化墙、活动广场、体育设施等发挥更大作用。在软件方面,就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既要“送文化”更需“种文化”,在培养本土文化人才上下功夫。当然,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也将为乡村文化振兴插上“智慧”翅膀。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有风平浪静,也有波涛汹涌。今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当前,经过全国上下和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万众一心加油干,越是艰险越向前,增加文化供给、释放文化需求、用好数字力量,把短板补得再扎实一些,把基础打得再牢靠一些,乡村振兴将按下“快进键”。(秦希)